劉金剛,楊 玲
(內(nèi)蒙古北杰律師事務所,內(nèi)蒙古 阿拉善盟 750306)
速裁機制,顧名思義,即迅速及時審理和裁判案件的機制。最高人民法院在其發(fā)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中首次提出“速裁機制”,其目的是簡化訴訟程序、加快訴訟速度、降低訴訟成本、實現(xiàn)司法公正高效。幾年來,各地法院在現(xiàn)有訴訟制度的基礎上,紛紛對民商事案件速裁機制的構建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取得了許多成績,也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在本文中,筆者將速裁改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與親身實踐相結合,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形成了自己在速裁方面的看法和認識,以期拋磚引玉,為速裁機制改革這一領域的研究或決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
“速裁機制”一詞在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2004—2008)》中首次出現(xiàn)。但是,速裁機制的性質是什么?法律定位是什么?未來發(fā)展方向又如何?速裁機制的收費標準、收案范圍、舉證期限、答辯期限是怎樣的以及一般訴訟程序中的哪些步驟在速裁機制中可以被免去?等等,都沒有在立法層面上有明確的規(guī)定。目前,我們所適用的速裁機制,實際上是各地法院在我國法律、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簡易程序與實際需要無法適應時,與審判實際進行充分結合后,所實施的創(chuàng)新與變革,我們可以稱之為“法外”機制。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高效力的法律依據(jù),導致相當一部分基層法院的速裁機制因缺乏統(tǒng)一標準而發(fā)展遲緩,很難實現(xiàn)以最快速度解決群眾訴求、以繁簡分流化解群眾矛盾的目的,進而阻礙了速裁機制的健康發(fā)展。在各個基層法院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最高院或者各地高院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統(tǒng)一指導意見,使速裁機制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達到統(tǒng)一,進而消除各自為政、各自“立法”的怪現(xiàn)象,使得實踐中各地法院實際上已突破法律關于簡易程序規(guī)定的做法得以合法化,提升司法的權威。
在審判實踐中,速裁機制的適用模式主要分為以下四類:其一,基層法院單獨設立或將人民法庭變?yōu)樗俨梅ㄍ?;其二,在業(yè)務庭內(nèi)部設立速裁組;其三,基層法院對傳統(tǒng)民商事案件的審理進行創(chuàng)新,由民一庭(也有的是民二庭)專門審理適用速裁程序的案件;其四,在立案庭設置速裁組。以上四種模式,都是以繁簡分流、高效快速審結案件為目的,但是前三種模式忽略了業(yè)務庭與立案庭的銜接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真正達到上述目的。筆者比較傾向于第二種速裁模式,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能夠確保立案與速裁的銜接,節(jié)約司法資源。每件案件立案后,是否可以適用速裁程序,在審判實踐中,都由立案庭的法官負責審查確定。立案審查結束以后,立案庭法官對即將進行速裁的案件的案情和爭議焦點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案件繼續(xù)交其審理可以有效地避免案件在流轉環(huán)節(jié)和其他法官重新熟悉、分析案情方面浪費時間,以達到繁簡分流、高效快速審結案件的目的;反之,經(jīng)立案庭審查后的速裁案件還需要流轉到速裁庭,并且速裁庭法官還得再一次對該案進行形式上和實質上的審查,以求該案是否可以適用速裁。法院無形當中對一個案進行了兩次審查和一次流轉,浪費了案件的審理時間和司法資源。
第二,能夠方便速裁程序與簡易、普通程序的轉換,防止各業(yè)務庭室因為案件流轉發(fā)生矛盾。以阿左旗法院為例,在某個案件不能適用速裁程序審理的情況下,民三庭(速裁庭)要將該案退還給立案庭,由立案庭將該案重新分配給民一庭或民二庭適用簡易程序或普通程序進行審理。這種速裁運行機制無疑埋下了矛盾的種子。這是因為,由民三庭退還給立案庭的案件,大部分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一定的審限,在立案庭再次向民一庭或民二庭分案時,民一庭或民二庭當然不愿意接收該案,進而造成民一庭或民二庭不愿意接收立案庭重分的案件,立案庭不愿意接收民三庭退還的案件。長此以往,一些不必要的時間就會浪費在各個庭室之間的指責與“扯皮”上,這將會大大削弱速裁機制的效率。而采用第二種模式即在立案庭設立速裁組,立案庭可以直接將速裁案件轉為簡易程序案件或普通程序案件,進而分給民一庭或民二庭審理。這種速裁模式減少了由民三庭向立案庭退案件的環(huán)節(jié),雖然不能完全避免矛盾,但至少減少了一個矛盾的爆發(fā)點,將有利于提高速裁機制的效率。
從當前情況來看,速裁機制在很多基層法院已經(jīng)正常運行,但沒有形成與之相對應的評價機制,相當一部分法院對速裁法官的評價仍然機械地參照其他民商事審判業(yè)務庭的考核制度和標準。一方面,速裁案件的本質特征就是爭議較小、權利義務關系明確。因此,較之于其他審理較為復雜案件的業(yè)務庭,辦理速裁案件的庭室在辦案效率、辦案數(shù)量、當事人服判息訟程度、上訴率等方面都是占有很大優(yōu)勢的。根據(jù)傳統(tǒng)考核辦法,速裁機構和速裁法官的績效和其他業(yè)務庭和其他審判人員相比遙遙領先。如此長久以來,必然會引起其他審判部門的不滿,進而影響其他審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及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審理速裁類案件要求“短平快”,速裁的工作量非常大,速裁案件的情況紛繁多變,速裁法官的工作效率高,勞動強度大,如果考核過程不考慮上述問題,就會導致另一種不公平,其結果必然挫傷從事速裁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應考慮建立考評機制,即因人而異地制訂一套專門適用于速裁法官的辦案考核綜合體系。
首先,速裁法官每年所審結的案件相比于普通法官要有明顯的量的優(yōu)勢,這個指標可以在考核體系中有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說,每一個速裁法官每年所審結的案件量是普通法官的兩倍,將它作為考核速裁法官的一個指標;同時,在計算考核基數(shù)時,可以根據(jù)案件的難易程度,將速裁案件的難度系數(shù)適當調低。其次,還要充分考慮辦案質量方面的衡量標準,可以給速裁法官規(guī)定較高的結案率、調撤率和較低的上訴改判率、發(fā)改率。再次,對速裁法官的管理工作要跳出案件考核制度本身這個圈子,同時在速裁法官的選任方面,在審慎考量后作出明確的定位。一是速裁法官實行定期輪崗;唯有如此,已在速裁組工作的法官才不會喪失工作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其他業(yè)務庭的法官也能提高責任意識,不再簡單地認為速裁工作缺乏技術含量。二是選任速裁法官時,并不一定局限于初任法官或非審判長、獨任審判員的范圍內(nèi),審判長、獨任審判員同樣可以被選任為速裁法官。速裁程序相較于其他程序來說簡便且不正式,而正式庭審程序的嚴格與嚴謹對于初任法官或是非資深法官來說恰恰是最需要的。若新手從辦理速裁案件入手,可能會在今后的辦案過程中欠缺嚴守程序的意識,難以快速積累辦案經(jīng)驗。相反,審判長、獨任審判員因其所擁有長期從事正規(guī)審判的“底蘊”,更適合審理速裁案件。所以,速裁法官輪崗時應將資深法官納入在內(nèi)。
速裁機制這種審判方式改革是在推行繁簡分流的大背景下進行的,推進繁簡分流、提高訴訟效率、緩解審判壓力是其最終目的。同時,也為落實司法為民宗旨和“兩便原則”的需要提供了重要保障。雖然在審判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寫作的,筆者期望聽到更多的呼聲和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