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愛華
李士謙,隋朝趙郡(今河北趙縣)人,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他母親教他讀書識字,辛辛苦苦將他培養(yǎng)成人,他知道母親的不易,所以對母親非常孝順。有一次母親嘔吐,他懷疑是食物中毒,就跪在地下嘗嘔吐物。族人深為贊賞,稱贊說:“這孩子是我家的顏回啊!”
為了生活,他十歲就參軍入伍,成了部隊里年齡最小的士兵。因為飽讀經(jīng)史,他十二歲的時候就被魏廣平王重用,擔(dān)任參軍,家里因此也逐漸富裕起來。但有錢后的他,從來沒有忘記過昔日的艱辛歲月,也不吝嗇,常出錢資助鄉(xiāng)親,一時成為美談。而他自己卻一直過著極為節(jié)儉的生活,從不奢侈鋪張。
有一年春天,他家鄉(xiāng)鬧災(zāi)荒,他就把家里幾千石糧食相繼借給了鄉(xiāng)親們。但等到秋天,剛巧糧食歉收,借糧的人家無法償還,就前來對他說,能否緩一年,等來年豐收了就還糧。
李士謙聽了,便把所有借糧的人都請來,擺下酒食招待他們,并當(dāng)著他們的面,一把火把所有借據(jù)都燒掉了,然后笑著對大家說:“你們的債務(wù)都清了,以后誰也不欠誰的了?!?/p>
大家聽了,都萬分感動。
第二年秋天,糧食大豐收,曾經(jīng)借過糧食的人,都爭著前來還債。
李士謙一概拒絕不受。大家說:“這是以前借你的糧食啊!”
李士謙說:“既是借我的,那借條呢?”
大家說:“你燒掉了??!”
李士謙說:“對啊!借條沒有了,我怎么敢收你們的糧食呢?再說一遍,你們什么也沒借過我的。”
他的善行感動了許多人,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有人對他說:“你積了很多陰德啊!”
李士謙聽了,不同意,謙虛地說:“做了人們不知道的好事叫‘陰德’。而我現(xiàn)在的行為,都是大家知道的,怎么能算是‘陰德’呢?”
樂善好施且謙遜待人的李士謙,受到人們的普遍贊揚(yáng)。
編后小語:李士謙,史有其人。據(jù)《隋書·李士謙傳》載:李士謙終生行為端正,口業(yè)清雅,從來沒說過一句有害于人的言論。他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生活比窮人還節(jié)儉,終日以救濟(jì)窮人為急務(wù)。鄰里中有因喪事無法殮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就出錢補(bǔ)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動那兄弟慚愧而互相推讓。他的樂善好施、仁慈節(jié)儉的精神值得后人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