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粉英
三十多年前,一個18歲的小伙子,從揚州只身遠赴襄樊打工。由于信息滯后,等他千辛萬苦趕過去時,工地已經(jīng)不需要人了,他唯一認識的人已經(jīng)離開。此刻,他身無分文。
年輕人在工地上無助地晃蕩著,眼神無助、憂郁、悲苦。
這眼神讓工地上的材料保管員看到了,他主動和年輕人搭訕,發(fā)現(xiàn)他們是同一個縣的。年輕人說要回家,但沒有路費。保管員隨手給了他20元錢。
因為急著回家,年輕人忘了問保管員家住哪里,叫什么名字,只記得他的口音:貌似是離自家三十公里之外張綱方向的。
回到揚州十多年后,年輕人做生意小有成就,他特意把店鋪開到了張綱附近,不停向周圍人打聽:“認識一個個子高高、皮膚黑黑、眼睛不大、左邊眉毛上有個黑痣的男人不?”
他就這樣打聽著,直到從小王變成了老王。終于有一天,他聽到他的店員老高說,他們村里有個外號叫“虎子”的老人,好像和他要找的人相似。
老王跑去一看,果然是他!“他左邊眉毛上的黑痣還在!而且,他那神情我一輩子也忘不了!”
老人姓包,已經(jīng)82歲,腰剛受過傷,瘦了,矮了,無兒無女,一個人生活。老人已經(jīng)完全忘記借給一個年輕人20元錢的事。
老王說:“老哥,放心,以后的好日子我陪你走!你是好人,應該得到好報。30多年前的那20元,我用下半輩子來還!”
從那以后,逢年過節(jié),老王就會來老包家陪他聊天,或者帶老包去自己家玩,他們成了沒有血緣關系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