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康 主任醫(yī)師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
健康人每天都要攝入一定量的水分,根據(jù)《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指導,每天應該喝1500~1700毫升的水。但不少患病和接受特別治療的朋友常常有一些關于喝水的困惑,這些人群除了要知道每天適宜的飲水量是多少,還要知道什么時候喝、怎么喝。
部分糖尿病患者害怕飲水。在他們看來,“多飲”會造成“多尿”,因此在控制飲食的同時也有意識地減少飲水。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它顛倒了“多飲”和“多尿”的關系。糖尿病的多飲是由于血糖濃度過高,迫使身體增加尿量以排出過多的糖分,而尿排得多,身體丟失水分過多,才不得不多喝水,這是身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簡而言之,是“多尿”引發(fā)“多飲”,而非“多飲”導致“多尿”,搞清了這兩者的關系,自然也就會走出“害怕飲水”的誤區(qū)了。
在高血糖狀態(tài)下,不僅蛋白質、脂肪和糖的代謝發(fā)生障礙,更有體內(nèi)水分代謝的紊亂。
首先,糖尿病患者留不住水。因血糖過高,機體要通過排出更多的尿液而排出更多的糖分,但同時帶走了大量的水分。由此造成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現(xiàn)口渴、多飲、多尿等癥狀。
其次,糖尿病患者飲水不足,尤其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大腦口渴中樞功能衰退,主動飲水能力降低,加之對多飲水存在種種顧慮,甚至人為減少飲水,導致很多糖尿病患者每日飲水遠遠沒有達標。
如果糖尿病患者處于缺水狀態(tài),加之腎臟調(diào)節(jié)水、電解質功能減低,血糖可能因此大幅度升高,導致血漿滲透壓增高,其結果是高滲性尿量增多,致使身體內(nèi)的水分進一步丟失,形成惡性循環(huán)。更有甚者,由于腦細胞脫水、腦供血不足,可發(fā)生精神癥狀,如表情遲鈍、神志恍惚、煩躁或淡漠,造成所謂的“糖尿病非酮癥性高滲綜合征”,嚴重者可發(fā)生昏迷甚至死亡。
因此,腎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應保證每日攝入2500毫升的水。其中,大約1500毫升來自飲水。糖尿病患者也應養(yǎng)成定時、定量飲水的好習慣,將合理飲水看作飲食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急性腎功能衰竭的少尿期,每日補充液體量為基礎需水量加上顯性失水(包括尿液排出的水等)。其中,基礎需水量為不顯性失水(如呼吸過程導致水分丟失)減去內(nèi)生水(體內(nèi)營養(yǎng)物質代謝所產(chǎn)生的水)。成人每日不顯性失水約為700毫升~800毫升;內(nèi)生水每日總計約為400毫升。
因此,每日補充液體量=基礎需水量(800毫升~400毫升)+顯性失水(前日尿量)。一般的,總量約為500毫升~1000毫升(包括食物中水分)。但若有高熱、感染,基礎需要量應適當增加;嚴重心衰、水腫、肺水腫,高血壓時水分要適當減少。當尿量恢復正常后,每日補充水的總量可達每日1500毫升~2000毫升。
慢性腎衰伴少尿浮腫的患者,應控制水量。過多飲水導致水潴留,可加重水腫,加重高血壓。因此,每日飲水量=前日尿量+500毫升。尿量增多后入水量可放寬,而尿量正常的患者入水量不必嚴格限制。
血液透析病人應嚴格控制飲水量。一方面,在透析期間,體內(nèi)剩余水分無法排除,而導致水潴留。如果不限制飲水量,會加重水潴留,導致全身水腫、血壓增高、心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另一方面,如果一次透析超濾的水量過大和過快,易引起低血壓、頭暈、抽搐等癥狀,因此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療時應嚴格限制飲水(包括食物中的水分)。一般來說,每周3次的血透患者,每日飲水量=500毫升+前日尿量。
體重的改變是評價液體平衡的最好指標。在兩次透析間期,體重增加不能超過原體重的4%,每日體重增加不得超過0.5~1.0公斤。體重增加過多,往往提示飲水過多或體內(nèi)有過多液體潴留。
在腎功能正常時,增加飲水量對腎結石、尿路感染患者有益處。
急性腸胃炎可導致嘔吐、腹痛、腹瀉、發(fā)燒等癥狀,并由此導致體內(nèi)缺水。因此,急性腸胃炎期間應注意水分的補充,特別是補充“補液鹽”,而非單純飲水,以防止電解質紊亂。應注意的是,不可飲用各種含糖飲料,否則可能導致持續(xù)腹瀉;也不可飲用生水、冷水,否則會導致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