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 張平 鄭渝梁 鄧昌玉 茍菊花
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病情危急,病死率高,預后不良,嚴重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然而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只能給予對癥支持治療。為更好了解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發(fā)病的臨床特點與獨立危險因素,同時也為臨床及時準確地評估以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文探索性分析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臨床特點與高危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4月—2018年4月于醫(yī)院住院的82例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肝衰竭組)以及同期入院的80例的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組)。
(一)納入標準:HBV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診斷依據(jù)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所有患者經(jīng)病史、癥狀和體征及超聲CT等影像學檢查診斷[2];慢加急性肝衰竭診斷依據(jù)2012版肝衰竭診治指南。
(二)排除標準:1、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藥物、酒精性肝病等;2、合并肝癌或其他惡性腫瘤肝臟轉移;3、既往有心肺功能、腎功能不全患者;4、臨床資料不完整患者。
(一) 實驗室指標:收集兩組患者的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臨床指標。
(二) Child評分: Child評分是臨床中反映肝功能最常用、最客觀的評分之一,評分越高,提示肝臟功能越差。Child評分包括肝性腦病、腹水、總膽紅素、白蛋白、PT 5個指標[6]。
(一)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乙型肝炎病史、既往治療病史、家族史以及基礎病史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不顯著(P>0.05),在飲酒史以及細菌感染率方面差異顯著(t=3.012,P=0.014;t=4.025,P=0.001)。
(二)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肝衰竭組和肝硬化組在ALT、TBil、CHE、CHO、INR、BUN、Scr、WBC、Hb、PLT、Child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比較
(三)并發(fā)癥比較 肝衰竭組上消化道出血45例(54.88%)、腹水78例(95.12%)、肝性腦病36例(43.90%)、肝腎綜合征22例(26.83%)、電解質紊亂70例(85.36%);肝硬化組上消化道出血12例(15.00%)、腹水25例(31.25%)、肝性腦病7例(8.75%)、肝腎綜合征3例(3.75%)、電解質紊亂11例(13.75%)。各方面比較下來差異均具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四)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有意義的單因素:飲酒史、ALT、CHE、TBil、CHO、INR、BUN、Scr、WBC、Child評分、CHE、CHO、Hb、PLT及相應并發(fā)癥(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腦病、肝腎綜合征、電解質紊亂)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上消化道出血、飲酒史、細菌感染率、肝性腦病、肝損害藥物應用率是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肝衰竭組患者的CHO、CHE、Alb水平較肝硬化組明顯偏低,這與相關文獻報道相一致[3-4]。上消化道出血是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肝功能惡化,引起門靜脈壓力增加,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當病情持續(xù)進展,肝臟解毒等作用功能降低,導致肝臟不能完全降解體內的有毒物質,當有毒物質在體內堆積達到一定程度時,最終引發(fā)HE的發(fā)生。肝衰竭時,由于肝功能惡化,肝臟對毒素等代謝產物的降解能力下降,凝血功能障礙,免疫機制降低等,導致相應的并發(fā)癥較多。多數(shù)并發(fā)癥之間互相關聯(lián),相互影響,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并發(fā)癥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預后差[5-6]。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上消化道出血、飲酒史、細菌感染率、肝性腦病、肝損害藥物應用率是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工作中,應避免這些高危因素,降低肝硬化患者發(fā)展為肝衰竭的幾率,提高患者生命質量。
本研究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上消化道出血、飲酒史、細菌感染率、肝性腦病、肝損害藥物應用率是乙型肝炎感染失代償期肝硬化并發(fā)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為臨床及時準確地評估以及防治提供參考依據(jù),有助于臨床醫(yī)師早期進行干預,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