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帥
摘 要:對于訪談在口述史與電視節(jié)目中的應用,作者曾在應用和內(nèi)涵兩個維度進行對比和思考。本文將更深入剖析,對口述史與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訪談技巧的把握和社會價值追求進行辨析。
關鍵詞:口述歷史; 電視訪談; 新聞傳播
電視訪談節(jié)目以其特有的交流感、關懷感和對人本觀念的回歸,對觀眾產(chǎn)生了經(jīng)久不衰的吸引力。近年來,電視訪談類節(jié)目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形態(tài)——口述歷史類訪談節(jié)目。比如《口述》《大家》《電影傳奇》《我的抗戰(zhàn)》等口述歷史電視系列片,讓口述歷史獲得了不少人的關注。
口述史訪談節(jié)目是為了傳播需要,將口述歷史訪談材料進行編輯,并不能算做嚴格意義上的口述歷史。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電視訪談節(jié)目和口述史訪談節(jié)目都需要運用訪談的手段,但對于訪談技巧的把控和社會價值的創(chuàng)造,二者各有追求。
一、訪談技巧上:“控”與“縱”的張弛
電視訪談的傳播性和口述史訪談的史料性的分野,指導了他們在訪談過程中方式方法各不相同。
首先,不管是電視訪談還是口述史訪談,它們都始于準備。準備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都要力所能及搜集整合可接觸到的資料,充分了解受訪者及相關社會、事件背景。但對受訪者的選擇上,電視訪談的采訪對象是“最適合的人”,如當事人、參與者、目擊者等,有時還要考慮受訪者的表達能力和形象。口述史訪談的受訪者選擇上也要遵循相關性原則,只是范圍更廣周期更長,力求通過盡量多的訪談去厘清和還原歷史。在采訪場所的選擇上,電視訪談力求表現(xiàn)力,或是第一現(xiàn)場,或是努力還原或重構現(xiàn)場,再次也要是利于交談的場景,以達到?jīng)_擊力和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口述史訪談的采訪場所應盡量避免干擾,也要以受訪者的方便為優(yōu)先考慮。除此之外,電視訪談要講求時效性、時機性,追求新聞價值??谑鍪吩L談則更關注歷史,追求史料價值。
其次,在采訪的過程中,雖說二者都比較注重傾聽,但傾聽的目的卻各有相同。電視訪談的傾聽是訪談者控場的需要,其“目的性”很強,是一種主動地傾聽,或者說“進攻性”的傾聽。在電視訪談中,訪談者要保持專注的傾聽,其一是要陪伴和促進受訪者進入訪談狀態(tài),打開話匣子;其二是為自己的回應找到依據(jù),比如點頭、眼神、手勢等副語言的交流,目的是讓受訪者更有說下去的欲望;最重要的一點,電視訪談中訪談者的傾聽是為了追問,要努力抓住受訪者談話的要點,權衡內(nèi)容進行及時打斷以控制訪談進程,適時追問甚至質疑以獵獲更多信息,讓節(jié)目更有張力,更加精彩,更具言論性。吳洪林教授在《主持藝術》中指出了傾聽的三個方面:由點及面地聽,要在聽全中聽出細節(jié);由表及里地聽,要善于歸納聽出意圖;由言及色地聽,要在聽其言中觀其色。所以電視訪談在表現(xiàn)形式上“秀”的成分更大,訪談者占主導地位,訪談者與受訪者搭配合作完成“表演”。
口述史訪談的傾聽更多是為了盡量避免訪談者的影響,讓受訪者完整地講述,更像是一種“被動的”傾聽?!翱谑鰵v史的確依靠說話,只是說話的內(nèi)容大部分來自受訪者的講述。訪談者的任務是事前要做仔細研究,然后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他們必須壓抑著想說話的沖動,做個安靜的傾聽者?!薄皺z驗訪談者和口述歷史計劃成果的最好標準,在于他們執(zhí)行訪談時,是否對整件事做了全方位的取樣,包括一些他們認為無法欣然接受的層面?!痹L談者需要克制,以保證訪談的完整和全面??谑鍪费芯康闹黧w就是被訪者口述的內(nèi)容,如果一個總是忍不住絮叨或是習慣于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受訪人的訪談者,訪談出的口述內(nèi)容必定是無用或被誤導的信息。
在訪談手法層面,二者更是有許多相異之處。電視訪談由于播出的需要,需要進行剪接,一定程度上已經(jīng)偏離受訪人原本的語義;即便是直播,由于播出時間和播出安全的考慮,經(jīng)常有打斷受訪人的情況。比如央視《24小時》欄目主持人邱啟明,在一次與江西防總辦公室一位姓平的副主任進行了3分50秒的電話連線采訪,詢問汛情。節(jié)目中,邱啟明兩次打斷平副主任介紹“領導重視”的官腔套話,直接追問“下游的群眾有沒有轉移?”①《新聞1+1》節(jié)目主持人董倩在一次與柳州市水產(chǎn)畜牧獸醫(yī)局局長韋某連線時,曾三次打斷官員打官腔,追問新聞事實。②除了打斷、質詢、追問,出于對節(jié)目效果和輿論引導的考慮,節(jié)目中的訪談者(大多數(shù)由主持人擔任)會適當引導甚至指導受訪者,采用借問式提問、激發(fā)式提問、誘導式提問、迂回式提問等方式對受訪者和新聞事件進行全方位“挖掘”。為控制節(jié)目進程和節(jié)奏,訪談者往往多用閉合式提問,而極少用開放式提問。遇到強勢的受訪者,訪談者往往還需要有應對得體的機智口語能力,避免“反采訪”的情況發(fā)生,握緊控制權。
在口述史訪談中,訪談者的角色要顯得弱化很多,甚至一些口述史紀錄片作品全程只有受訪者的口述,而把訪談者隱去?!斑m用于各類口述歷史訪談的基本規(guī)章和準則包括:事前做好準備;務必事事穩(wěn)妥;設計饒富意義的開放性問題;不要干擾回話?!薄霸L談者應該‘引導(guide))而不是‘指導(leading)訪談,可以提示一些人名、時間和其他資料,讓談話能夠繼續(xù)下去。工作的關鍵在于如何突破受訪者厭嫌的心防,使他們在面對過去時,能夠誠心誠意,甚至自我批判地評價一切?!贝驍嗪烷]合式提問是口述史訪談的大忌?!安稍L人要少說、多聽,不能簡單地按照‘你一言、我一語的日常對話規(guī)則進行話輪轉換,而是在提出一個問題之后,要等到受訪人將這個話題說完,才能進行話輪交替。一般情況下,采訪人不宜隨意打斷對方。”即便是遇到不合作的受訪者,訪談者也應當盡量使用避讓和引導策略來進行調整。
總體來說,電視訪談更注重“控”,口述史訪談更傾向“縱”。
二、旨歸意趣上:塑造與記錄的殊歸
電視訪談的目的很明確,它的采訪行為是為了傳播信息,達到節(jié)目效果。美國CBS新聞節(jié)目《60分鐘》的創(chuàng)始人邁克·華萊士如是說:“假如一場采訪讓你知道了此前所不知的信息,成功地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那這就是好的。假如鏡頭上受訪者的反應刺破了虛假又毫無信息的表面回答,那這就是好的采訪?!币簿褪钦f,電視訪談除了獲取信息、傳播信息,它同時還是“一場表演”,一個“秀”,它需要為傳播服務,在意趣上追求塑造感和娛樂性。
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播出是一種媒介傳播行為,進入大眾傳播,就要有“尺度”。聯(lián)系我們的國情,就劃清了電視訪談節(jié)目創(chuàng)作的活動范圍。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創(chuàng)作要“站在無產(chǎn)階級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強調黨性原則,即階級性和傾向性。“既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又要傳播主流價值觀,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碧貏e是在人物報道方面,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旨歸是去“塑造”形象。正如中宣部《黨建》雜志總編輯劉漢俊在《塑造形象 人物報道研究》中所提到,人物報道的形象塑造要表達政治主張,體現(xiàn)社會價值,塑造社會形象,傳播社會理念,提供道德規(guī)范,平衡社會利益,協(xié)調社會關系,體現(xiàn)民本思想,實施社會管理。所以,電視訪談節(jié)目有肩負著一定的輿論導向的責任,也就規(guī)定了其選題上有限制、有禁區(qū)、有敏感。
與之相異的是,“口述歷史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存留歷史或澄清歷史事實,我們必須要深究口述資料的真?zhèn)危檎椅墨I檔案加以互證,這樣的‘口述歷史才能和訪談錄、新聞采訪、田野調查等區(qū)別開來?!崩硐霠顟B(tài)下,歷史是沒有禁區(qū)的??紤]到我國的國情,在創(chuàng)作空間上歷史也要比新聞寬廣的多。
口述史的史學價值正是要創(chuàng)造史學新史料,拓展史學新維度,開創(chuàng)史學新形態(tài)。以歷史之名義,口述史研究“不僅能進入歷史細處,且能進入歷史深處”?!皣覛v史的書寫,只有極少數(shù)受到當權者認可者能參與其事,前提當然是接受并傳播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边@個過程中歷史學家就有所選擇。比如,在中國大陸的歷史教科書中,并沒有關于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風波的詳細歷史信息,歷史老師也對此“集體沉默”。包括筆者本人在內(nèi)的眾多“90后”“00后”們,絕大多數(shù)人都不知道有此一事件發(fā)生過。直到筆者一次出國旅游,才偶然通過相關的一些當年事件親歷者的書籍和口述紀錄片知曉。而這一事件在國內(nèi)到目前為止還未完全“解禁”③。權力可以對某些歷史事件進行否定或者定調,但不能完全消滅。口述歷史雖然并不能改變這種集體記憶受權力支配的情況,但它能補漏修殘:“在所有這些歷史領域里,只要通過自下而上地引入新的證據(jù),轉移歷史重心,開辟新的探索領域,向某些假設和公斷發(fā)出挑戰(zhàn),對曾被忽視的實質性群體加以重新認識,便會產(chǎn)生一種累積式的、運動著的轉變過程。”
口述歷史是以記錄為旨歸的。不管是要構建人類個體記憶庫還是對國家歷史公共記憶的補漏修殘,口述歷史訪談要做的就是要小心收集并妥善保存、歸檔,成為個體對歷史的記錄。公共記憶的建構離不開大眾傳媒的宣傳,盡管在現(xiàn)在,歷史知識生產(chǎn)存在言論自由的邊界爭端,一些歷史知識的產(chǎn)品也不能自由進入大眾傳媒,但只要口述歷史不停步,規(guī)范地搶救和挖掘即將消逝的“活史料”,并把他們記錄下來、留存下來,我們就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未來。
注釋:
①中央電視臺《24小時》2010年6月21日。
②中央電視臺《新聞1+1》2012年7月11日
③人民網(wǎng)在《中共黨史上的80件大事》中有簡略的記錄,網(wǎng)站地址: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301/5302/20010613/488133.html。
參考文獻:
[1](美)唐納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著;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 第2版[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
[2]陳墨著.口述史學研究:多學科視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美)邁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美)貝絲·諾伯爾(Beth Knobel)著.光與熱 新一代媒體人不可不知的新聞法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4]張頌著.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5]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編著.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基礎[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6](英)保爾·湯普遜(Paul Thompson)著;覃方明等譯.過去的聲音 口述史[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