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奧
公元529年八月,一個秋風蕭瑟的清晨,北魏孝莊帝親臨華林園,為重臣楊椿送行。他走下御座,緊握楊椿的手,淚流滿面地說: “您是先帝時的舊臣,朝中元老。您志趣高尚,執(zhí)意還鄉(xiāng)。朕多次挽留,也無法留住您,內(nèi)心深感凄涼悲切!”楊椿表情復雜,什么也沒有說,長嘆一聲后剛想跪拜,就被孝莊帝親手拉起。接著,孝莊帝賜給楊椿絲綢、布匹,并派御林軍把他護送回老家華陰(今陜西華陰)。
楊椿做出這個決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當時,孝莊帝先是倚靠權臣爾朱榮即位,后又依仗他平定各類叛亂,導致爾朱榮操控朝政,一手遮天,對帝位虎視眈眈。孝莊帝毫不示弱,與爾朱榮針鋒相對,雙方的矛盾沖突激烈到劍拔弩張的程度。在宦海沉浮多年的楊椿自感無力回天,只能選擇置身事外,請求告老歸鄉(xiāng)。臨行前,楊椿回顧了自己的官場生涯……
楊家自古就是關西名門,歸順北魏后,一直被奉為上賓,高官不斷涌現(xiàn)。楊椿兄弟8人,成年后有3人以門第入仕,一起到內(nèi)廷供職。楊椿的哥哥侍奉孝文帝,楊椿與弟弟侍奉文明太后(文成帝皇后,獻文帝即位后尊為皇太后)。
當時,孝文帝和文明太后的口諭均由內(nèi)臣傳達,而傳達的內(nèi)臣為了私利,經(jīng)常把皇帝和太后的口諭泄露給朝廷大臣,甚至有人在其中挑撥離間。楊椿告誡弟弟:“我們兄弟有幸成為二圣的近臣,在二圣之間周旋時必須格外謹慎,千萬不可泄露二圣的機密,更不能在二圣面前打他人的小報告!”楊椿說到做到,在二圣之間周旋十多年,從來不泄密,也不妄論是非。當被二圣誤解為“不作為”時,楊椿申辯道: “不是我聽不到別人議論,只是唯恐因為自己的不審慎,影響到二圣對此人的公正評價,所以才不敢啟奏!”二圣覺得有理,就沒有再追究。
此后,楊椿依然不打任何大臣的小報告,偶爾聽到二圣不和的傳言,也從不傳播。孝文帝在一次酒會上公開表揚楊椿: “當初因為太后處事嚴格明斷,因此招致我母子不和的流言蜚語。而最終使我們母子和好的,只有楊椿兄弟!”
受到孝文帝如此賞識,楊椿得以出任專管刑獄事務的中都法曹。在任期間,他依然小心謹慎處事,公正合理斷案,更得孝文帝青睞。再加上楊椿在勸諫方面很有天賦,他說的話多半會被采納。
孝文帝在母親去世后悲慟欲絕,絕食五日。楊椿憂心如焚進諫道: “孝敬父母是應該的,但不能孝敬到毀壞您身體的地步!陛下想留下千古孝敬的賢名沒有問題,問題是朝廷怎么辦?”孝文帝如夢方醒,恢復進食。
武興國國王原先依附北魏,后改投北魏死敵北齊,使北魏頓時失去漢中以北的大片土地。孝文帝大怒,準備武力收復。楊椿卻認為應該先禮后兵,于是給老朋友武興國國王寫了一封長信,曉以利害關系。武興國國王看完后幡然悔悟,重歸北魏。靠著楊椿的這封信,北魏少了一次武力紛爭。
此外,楊椿還很有先見之明。
獻文帝即位后,有一萬多戶柔然族人歸附北魏,被安置在寧夏境內(nèi)。不久,這些人又背叛北魏離去,只剩下一千多戶。朝中大臣奏請將他們遷移安置到淮北地區(qū),以防止叛亂。朝廷詔令楊椿負責此項遷移工作,楊椿上表反對: “邊遠民族不會圖謀華夏,也不會擾亂中華。現(xiàn)在,新歸順的人很多,如果以前歸順的人被遷移,新歸服的人一定心底不安!我認為這樣做很不妥!”朝廷高官都不贊同,最后將這些柔然百姓遷移到濟州,沿黃河居住。楊椿的擔心很快成為現(xiàn)實:孝文帝第三子在冀州謀反稱帝時,這些人果然渡過黃河投奔叛軍,所到之處任意燒殺搶掠,給北魏造成重大損失。這時,朝臣們才佩服楊椿有先見之明。
公元505年,西部相繼發(fā)生叛亂。楊椿奉詔擔任助手,協(xié)助主帥討伐叛軍。叛軍占據(jù)險要峽谷固守,官軍一籌莫展。在軍事會議上,有人建議主力后撤,留下伏兵阻止叛軍進出,等叛軍彈盡糧絕再發(fā)動進攻;有人建議砍光山上的樹木,放火焚燒叛軍。楊椿則獻計: “當務之急,是嚴令全軍將士不可輕舉妄動!叛軍一定會誤判為我軍是因地勢險要而不敢進攻,從而產(chǎn)生輕視心理,漸生懈怠之心。我軍以逸待勞,趁其不備掩殺過去,定可一舉全殲!”他放出大批驢馬誘敵,叛軍果然中計,出門搶掠。楊椿乘虛而入,斬殺叛軍頭領,傳首三軍,一舉平叛。
此后,楊椿歷任地方刺史,所到處不是鼓勵百姓將牧田改為糧田,就是建議朝廷裁減冗員,做了不少好事,深受百姓愛戴,官位不斷上升,最終進位為太保(古代三公之一,正一品官員)。
孝莊帝收復洛陽后,楊椿決定急流勇退,請求退職養(yǎng)老。孝莊帝不批復,反而給他提供各種優(yōu)待,留他在朝為官。兒子們也不理解他為什么辭職歸隱,他語重心長告誡他們: “我清楚記得你們的爺爺在世時,雖然家里已經(jīng)非常富貴,但他經(jīng)常只穿棉布做的衣服,腰扎皮帶,非常儉樸。臨終前,他告誡我們要恭行節(jié)儉,遠離禍害。即使我們的榮華富貴超過了他,也千萬不能積蓄一斤金子、一百匹以上的絲綢。因為他擔心后代不長進,守不住家業(yè),最終被外人奪走。我現(xiàn)在辭職歸隱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你們未雨綢繆,免除禍端。
見兒子們都慚愧地低下頭,楊椿繼續(xù)語重心長地訓斥說: “我希望你們能繼承我楊家應有的禮節(jié),切忌驕奢淫逸、傲慢無禮。我雖然已經(jīng)75歲,但精力足夠侍奉天子,我之所以堅決請求隱退,正是想讓你們知道不能一味追求千載的虛名,而要真正理解‘滿足二字的含義!這才是我楊家的家規(guī)!”
可惜的是,楊椿雖有先見之明,遠離政治旋渦,但回鄉(xiāng)第二年,權力熏天的爾朱榮被孝莊帝等人密謀誅殺。楊家因此被爾朱家族視為敵仇,楊椿及全家被駐守關中的爾朱家族殺害。
楊椿雖然遇難,但他語重心長的《誡子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無論為人為官都必須不忘初心,守住底線,小心謹慎,平等待人,不圖虛名,懂得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