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華
李冰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據(jù)《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設(shè)石人水尺,這是中國早期的水位觀測設(shè)施。幾千年來,都江堰工程為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百姓感念李冰父子的功績,在都江堰修建二王廟加以紀念,關(guān)于李冰治水的神話傳說也廣為流傳。這些神話傳說在演變過程中反映了蜀地先民的審美意識和思想情感及其發(fā)展變化。
李冰降江神傳說
《太平廣記》卷291引用唐代盧求《成都記》:“李冰為蜀郡守,有蛟歲暴,漂墊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已為牛形,江神龍躍,冰不勝,及出,選卒之勇者數(shù)百持強弓大箭。約曰:‘吾前者為牛,今江神必亦為牛矣。我以太白練自束以辨,汝當殺其無記者。遂吼呼而入。須臾雷風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練甚長白。武士乃齊射其神,遂斃。從此蜀人不復為水所病。至今大浪沖濤,欲及公之祠,皆彌彌而去?!拼蠛臀迥?,洪水驚潰,冰神為龍,復與龍斗于灌口,猶以白練為志,水遂漂下,左綿梓潼皆浮川溢峽,傷數(shù)十郡,唯西蜀無害。”在李冰降江神傳說中,江神是一條蛟,使成都水災泛濫;而李冰則為龍,庇護西蜀使之風調(diào)雨順。這兩個形象跟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一些形象和古時先民的某種較為固定的思維模式有關(guān)。專家曾考證:“夏人和他們的祖先之所以把龍作為人類的圖騰動物來崇拜,可能跟夏人祖先所面臨的黃河流域的洪水災難有關(guān)。”
在中國神話中龍為眾鱗蟲之長,四靈之首,是一種能興云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代表著神圣皇權(quán),有統(tǒng)治四海之力,風調(diào)雨順、求雨祈福這類活動通常與龍相聯(lián)系。因此“冰神為龍”可見他身上寄托著蜀地居民祈求風調(diào)雨順的愿望,也顯示出他們對于李冰的敬重和熱愛。而多數(shù)情況下蛟則代表著興風作浪,澤野千里,通常被稱為惡蛟。因此,在這里以蛟來指示江神可見蜀地居民深受水災之苦,江神是一個作惡的負面形象。人們通過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賦予其不同情感,委婉地表達了他們內(nèi)心的愛憎,留給后人無限想象與思考空間。
李冰顯圣傳說
據(jù)傳,宋開寶五年(972年)八月,成都西北大雨傾盆,岷江黑浪滾滾,席卷而下,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也快被沖毀了。永康軍(今灌縣)知軍文寶和百姓都憂心忡忡,正在萬分焦慮之時,忽見江中一根木材一樣的東西隨著波濤漂了下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條大蠎蛇,身子橫攔在都江堰上。第2天天剛亮,百姓到都江堰一看,只見一條沙堤巍然屹立江中,那洶涌的洪水馴服地沿南江流入新津江口。再到祭祀李冰的“李公祠”一看,祠內(nèi)插的彩色旗幟皆濕淋淋的。后來,百姓聽說嘉州、眉州(今樂山、眉山)一帶,遭受了嚴重的水災,只有成都安然無恙,才知是李冰顯圣,保佑平安。
這個傳說中,李冰并沒有直接現(xiàn)身,而是作為一種潛在的強大力量存在,他并非處處、人人可見,卻一直在人們看不到的地方默默保護百姓,庇護一方。馬克思指出:“任何神話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痹诖藗髡f中,老百姓對暴雨洪水的到來憂心忡忡,這表現(xiàn)了人們對于暴雨洪水為代表的不可控制自然力的恐懼和敬畏,同時這也是人類因無法掌控自己命運而產(chǎn)生的不安全感的體現(xiàn)。此時,李冰顯圣保護百姓免于災難,他是人們?yōu)榕c不可控自然力相對抗而創(chuàng)造出的一個身負超自然力量的神的形象。人類做不到的事情,他可以做到;自然力原本是無法控制的,但他可以征服自然力。從這里可見,蜀地居民對于治水英雄李冰的敬仰,以及對客觀自然的美好期許。
李二郎降惡龍傳說
相傳古時岷江中惡龍為害,常攪得江水翻騰,蜀地百姓常受洪水困擾。李冰知道此事后,就讓他的兒子二郎帶領(lǐng)海山七圣去降龍。惡斗之后,七圣和哮天犬戰(zhàn)死,惡龍身負重傷向南逃去。二郎追到青城山,不見惡龍蹤影,卻遇到一位婆婆,婆婆知道他是李冰的兒子且為捉惡龍來到此地,就對他熱情接待。不久,化作人形的惡龍也來到婆婆的家乞求食物充饑。婆婆一眼就看出這是惡龍,就煮了面條給它,面條到了惡龍的肚里卻變成了帶鐵鉤的鏈條,將惡龍從肚子里鎖住,使它不得不束手就擒。此后,江中再無惡龍興風作浪,蜀地風調(diào)雨順,成為天府之國。
在這則傳說中出現(xiàn)了一個地名——青城山。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群峰環(huán)繞、林木蔥蘢,是我國的道教名山。李二郎是在此處遇到了婆婆,這位婆婆后來又在此處懲治了惡龍,這同時也體現(xiàn)出了道教對于中國民間神話傳說的滲透和影響。婆婆看穿了惡龍的真面目,并在青城山將其降伏,一方面婆婆居于道教名山,身上帶有道教仙風道骨的傳奇色彩;另一方面,婆婆幫助李二郎制服了惡龍,幫助了老百姓,使蜀地風調(diào)雨順,這是人們把自己對幸福生活和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期望加在了婆婆這個人物形象身上。她的身上既有蜀地人們的愿望,同時,也分擔了一些原本屬于李冰父子的責任,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從完全寄希望于神到自己融入保護家園的進程,以人自身的力量去與自然力抗爭,這是“力的崇尚”向“人的崇尚”的轉(zhuǎn)變。
李冰治水神話體現(xiàn)出蜀地先民想象力的充分發(fā)揮,通過以上三則神話傳說可以發(fā)現(xiàn),人們在神話傳說中寄托了對李冰父子的歌頌、贊揚,充分表達出他們對治水英雄的敬仰和熱愛。而由完全寄希望于神到人類自身參與,由崇尚 “力”到崇尚“人”的審美觀念的轉(zhuǎn)變,也體現(xiàn)出蜀地先民自身意識的覺醒以及對人本身的重視,這對后世有著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