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摘 要 中學體育不是體育??瓢啵詰越】档谝坏挠^念牽動技能、娛樂、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理念。
關(guān)鍵詞 體育教育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96文獻標識碼:A
素質(zhì)教育已提倡一二十年了,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實踐中,體育教育取得很大的成績,但仍存一些不足,現(xiàn)就體育教育作些思考。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就題詞:“發(fā)展體育事業(yè),增強人民體質(zhì)”,這種觀念是從歷史的經(jīng)驗中得出的。在封建社會的清朝,不重視體育健康事業(yè),加上其它因素。國人在世界上被說成“東亞病夫”。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極其重視體育事業(yè),開展了全民健身運動,廣播操的普及就是其中之一。為了鼓勵全民參與體育運動,各級都開展了體育比賽活動,脫穎而出者,選到高一級參與比賽。這樣,我國在國際上的體育形象越來越光輝。當亞運會,奧運會上,升起了我國國旗,奏響了中國國歌之時,我國體育健兒走向領(lǐng)獎臺之時,他們手捧金獎杯銀獎杯之時,當全國人們在電視里看見這一光榮的場面時,個個歡欣鼓舞,為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偉大成就而歡呼而喝彩而自豪。這是開展全民體育健身運動的成果。只有開展好全民體育健身運動,各類體育愛好者才能脫穎而出,他們抱住為祖國爭光的情懷,勤學苦練,為祖國爭得體育的榮譽。這些與各級各類學校的體育教育分不開的,但是在體育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種弊端,就是全員參與競賽的熱情不高,學校的體育運動僅是體育尖子的賽會,大多數(shù)同學都是看客,這是把競技選拔當作體育宗旨的不當做法。有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yè),從來就沒有參加過一次體育競賽。面對這種現(xiàn)象,我產(chǎn)生了如下思考:即體育運動會怎樣才能面向全體。素質(zhì)教育是面向全體的教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讓學習主動發(fā)展的教育。我認為沒有面向全體,就沒有其他的發(fā)展。一、面向全體有利于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有利于培養(yǎng)正確的體育榮譽觀,避免個人英雄主義的產(chǎn)生。面向全體有利于以體育技能姣姣者帶動全體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讓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選拔體育優(yōu)秀人才參賽的過程,再提出改革方案,每個班的體育課達到了全體參與的目標。每個項目都是每個人都學習了的。在這個基礎(chǔ)上又組織了興趣小組。如籃球組、乒乓球組等等。在這些項目的培訓中,展開競賽,在競賽中選出參加全校運動會的動動員。這就說明他們是從全體同學參加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出來的。他們的涌現(xiàn)是集體主義的體現(xiàn)。他們知道,只有在班集體的集體活動中,在集體的氛圍中,才有興趣努力鍛煉,而班上出的運動員在全校運動會的成績越好,越能鼓舞全班同學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就正如全民體育健身運動推動了國家級體育運動員的涌現(xiàn)一樣。他們的成績?yōu)閲鵂幜斯猓謱θ窠∩磉\動起到了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不是使每個都想當體育明星,那是不可能的,這種促進是促進了對體育健身的認識,促進了參加體育健身的運用的娛樂。達到寓體育健身于快樂之中。是體育天才,自然會在集體之中顯露出來。這些體育姣姣者已在享受娛樂。但這種競賽若是全員參與不更達到全體的娛樂嗎?如一個在那兒練籃球,興趣不長久,而一群練籃球,興趣就長久,練得汗流背也感快樂。又如乒乓球也不是一個人能快樂的,必須是兩人及以上才會從快樂。這就是集體產(chǎn)生了快樂。這就使我想到學校的體育運動會有沒有存在前面所講的弊端呢?即體育運動會成了精英們爭奪名次的運動會。是不是培養(yǎng)錦標主義呢?如果主觀不存在而實際存在這種現(xiàn)象又怎樣進行改革呢?各科教學都在創(chuàng)新,體育也不例外,難道運動會就沒有改革創(chuàng)新之潛力了嗎?我認為錦標主義的現(xiàn)象是存在的?,F(xiàn)象之一,參與面窄,每個班只有個別人代表參賽,大多多人就激發(fā)不起熱情。現(xiàn)象二,為個人名次為目標的競賽,勢必使正在成長發(fā)育的身體出現(xiàn)不應有的壓力,于身心不利。這兩點都體現(xiàn)不出素質(zhì)教育的全體性。如果作一些改革創(chuàng)新,這種局面就會得到改觀。要創(chuàng)新,可以有如下方案可供參考。(1)全員參與的心理基礎(chǔ)。既然學生平時在班上都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那么就有興趣在運動會上展示一番,但因為運動會是體育尖子的比賽場,所以就打消了這一念頭,只能參與到為班上代表助威當啦啦隊,當服務員,希望代表賽出好成績,分享那份成功的喜悅。在這樣的思想基礎(chǔ)上,如果改變一下比賽規(guī)律,擴大比賽人數(shù),就可以達到全員積極參與的目的。(2)全員參與的組織形式。把班上的比賽成績納入學校運動會的內(nèi)容 。班上比賽,提前兩周依次進行。裁判由各班選出一個,組成學校體育裁判組。班級較多的學校,在裁判組里再選出幾個執(zhí)行裁判。利用每天下午放學的一個鐘頭,按排定的班次進行,按自愿選擇原則,組成若干組。不評個人名次,只評集體總分,但要記好個人成績。如跳高組有10人,10分的成績都要記錄在案。算出10人總分。又如短跑長跑,跑道上能一次容納多少人就滿足參賽的人。一次賽不完還有二次。每次都記下每個人的成績。算出總分。各個項目都這樣搞。然后從中按成績選出全校賽場的出席代表。全校賽場的人數(shù),也應由原來獲獎人數(shù)擴大開來。如長跑,原來8人參賽只取一二名,現(xiàn)在可以4—6名,每個人的成績分別記錄下來。每個項目都這樣搞。算出各個項目的獲獎總分。再從中以成績評出前面的名次。即冠亞軍,第三名、第四名。因各校情況而定。這樣把各班級體自賽的成績加上學校總賽的成績,評出各項目的班級成績和名次。這樣就是以健身性、娛樂性為理念的體育運動會,這就是我對體育教育的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
[1] 劉解軍.新課程改革評價與新標準解讀分析實用全書[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