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濱乾 楊一平 凌廣恒
摘? 要:秸稈離田是實現(xiàn)農作物秸稈多元化利用的先決條件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浙江省海寧市在積極吸收國內先進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對現(xiàn)有秸稈離田技術工藝進行改進和創(chuàng)新,使其更適應杭嘉湖平原地區(qū)農業(yè)生產實際。該文詳細介紹了海寧市農作物秸稈離田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的主要做法和應用效果,以期為相應技術推廣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作物秸稈;離田;撿拾打捆
中圖分類號 S141.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12-0129-2
1 背景
浙江省海寧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屬太湖流域水網地帶,農作物以水稻和小麥為主[1]。長期以來,當?shù)剞r戶在稻麥收割脫粒后將秸稈扎成傘狀,等完全曬干后進行打捆和堆垛,將秸稈作為日常炊事燃料使用。伴隨著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2008年嘉興地區(qū)啟動土地置換流轉機制,海寧市農村土地集約化和農業(yè)經營規(guī)?;潭炔粩嗵岣?,大量農戶搬進集聚小區(qū),種糧大戶開始面臨秸稈處置難的問題[2]。2016年5月,嘉興地區(qū)實施浙江省內首部針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規(guī)《嘉興市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條例》[3],海寧市在鼓勵廣大農戶進行秸稈還田的同時,開始積極探索秸稈機械化離田技術[4]。
2 改進秸稈離田工藝
當前國內較為成熟且普遍采用的秸稈機械化離田主要工藝流程為:機械收獲→秸稈鋪條→機械打捆就地堆放→機械裝運。具體操作上:先采用不帶秸稈粉碎裝置的半喂入式聯(lián)合收割機收獲,再利用動力機械配套撿拾打捆機對秸稈進行就地粉碎打捆,最后用起重機械和車輛進行田間裝運。其特點是:采用大型秸稈撿拾打捆機對田間秸稈進行連片收集和就地粉碎打捆,成型的草捆大且緊湊,重量多在100kg以上,方便車輛設備直接入田進行裝運[5]。該工藝主要適用于我國平原廣袤且氣候干燥的北方地區(qū)[6]。
海寧地區(qū)河道縱橫交錯,雨水偏多,氣候濕潤,田塊碎片化較為嚴重,土壤較為濕軟,不利于重型機械入田集中連片操作。因此,必須對上述秸稈離田工藝進行改進,使其更適應海寧地區(qū)特點。初步設計思路是將原有的就地粉碎打捆和田間搬運2段工藝合二為一,即:機械收獲→秸稈鋪條→機械打捆并運至路邊→車輛路邊裝運。這樣就使得秸稈收集、粉碎、打捆和田間搬運一次性完成,可以最大限度解決起重機械和裝運車輛難以下田的問題。
3 創(chuàng)新秸稈離田設備
3.1 動力配套方式 將牽引式改為自走式。現(xiàn)有常見的打捆機多為牽引式,其優(yōu)點是構造簡單,配套的拖拉機可作其它用途。改為自走式后,其機動靈活性大大提高,倒車更快,轉彎半徑小,秸稈無二次碾壓,撿拾無死角,轉換作業(yè)地塊更為方便。
3.2 行走系統(tǒng) 將輪式改為履帶式。輪式底盤的優(yōu)點主要是移動方便,適合道路行駛。改為履帶式底盤后,其通過性更好,翻越田埂能力強,不會陷機,不易打滑,更能適應當?shù)啬酀舻奶镩g作業(yè)。
3.3 打捆系統(tǒng) 將壓縮室截面規(guī)格減小為36cm×46cm,配套D型小方捆打結器,撿拾寬度(張口)為1.9m。成型的方草捆截面尺寸為36cm×46cm,長度為30~120cm,方草捆質量大大減輕,僅用人工就可輕松完成裝卸,有效克服了起重機械下田難的問題。
3.4 貯運平臺 根據(jù)秸稈一次性收集量,在秸稈撿拾打捆機上加裝一定面積的臨時貯運平臺。秸稈打捆完畢后直接放捆至貯運平臺,待完成一定區(qū)域作業(yè)面積后,秸稈打捆機行駛至路邊,由人工將方草捆卸下,從而使裝運車輛無需下田就可直接在路邊開展裝運。
3.5 整體構造 采用自帶動力專用底盤,配套發(fā)動機功率45kW,并將打捆機集成到專用底盤上,從而使整體結構更加緊湊。打捆機整機尺寸(長寬高)為5.15m×2.35m×2.2m,外形比現(xiàn)有牽引式打捆機大幅縮小,操控的靈活性和舒適性大大提高。
4 應用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 2018年晚稻收獲期間的調查表明,該技術離田作業(yè)直接成本為1350元/hm2,當?shù)貍鹘y(tǒng)的秸稈離田作業(yè)成本為2025元/hm2,可節(jié)約成本675元/hm2。按當?shù)亟斩捓闷髽I(yè)與民興農機專業(yè)合作社達成的晚稻秸稈收購協(xié)議價1500元/hm2計算,秸稈離田可增收150元/hm2。
4.2 生態(tài)效益 有效提高了秸稈離田效率,降低了離田成本,解決了長期秸稈還田帶來的農作物病蟲害加重等問題,既保護了環(huán)境又節(jié)約了資源,為海寧市進一步推動農作物秸稈多元化離田利用奠定了扎實基礎。
4.3 社會效益 促進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科學可持續(xù)發(fā)展,近年來,海寧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為杭嘉湖地區(qū)治理農田面源污染,打贏藍天保衛(wèi)戰(zhàn)提供了重要經驗。
5 結語
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與實踐,海寧市探索出了一套適應杭嘉湖平原地區(qū)特點的秸稈離田方案。配套的履帶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機具有轉彎半徑小、操作靈活舒適、效率高能耗低、田塊適應范圍大、通過性能強、撿拾拾凈率高無死角、秸稈無二次碾壓等優(yōu)點。目前,該工藝類型的離田設備已完成試點,正陸續(xù)在全市各農機專業(yè)合作社推廣應用,積極助力農業(yè)面源污染防治和推進農業(yè)綠色發(fā)展。但海寧市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離田工作尚處于發(fā)展階段,相關工藝設備的可靠性和穩(wěn)定性還需在實踐中不斷提升,長效運維的體系與政策機制尚待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斌,陳軼平,張娟敏,等.嘉興市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8,59(09):1635-1638.
[2]葛佳穎,沈其林.嘉興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概況及幾點建議[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12):2096-2098.
[3]邵建均,楊治斌,劉銀秀.浙江省農作物秸稈利用現(xiàn)狀及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4(08):1137-1138+1141.
[4]葉波.著力提升農作物秸稈資源綜合利用水平[J].浙江經濟,2016(23):54-55.
[5]任佳佳,倪雄偉,石艷平,等.嘉興市秸稈還田技術推廣概況與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8,59(06):1045-1047.
[6]費利華,邵建均,葛佳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成效分析與對策[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07):1266-1268.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