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勛
呼吸窘迫綜合征為早產兒常見病, 為肺表缺少活性物質、結構發(fā)育不良造成[1]。呼吸窘迫綜合征主要表現為發(fā)紺、呼吸困難、呻吟等癥狀, 可引發(fā)胸廓塌陷、呼吸衰竭, 甚至危及生命。肺表面物質+機械通氣為臨床治療本病的有效手段, 但可增加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并發(fā)癥的風險[2]。因此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如何有效避免再次上機、縮短呼吸支持時間成為臨床研究重點。本研究將NHFOV、NCPAP兩種通氣模式用于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撤機后, 旨在比較其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71例, 以雙盲法將其分成甲組(36例)與乙組 (35 例 )。甲組男 22 例 , 女 14 例 ;日齡 2.5~5.0 d, 平均日齡 (3.52±0.58)d。乙組男 23 例 , 女 12 例;日齡 2.0~5.5 d,平均日齡(3.55±0.71)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均符合《新生兒科學》中呼吸窘迫綜合征診斷標準, 胸片顯示Ⅲ~Ⅴ級;患兒家長對本研究知情。
1.2.2 排除標準 感染、胎糞等原因引發(fā)的呼吸窘迫;入院24 h內死亡者;合并先天畸形、心臟病者;臨床資料丟失者;不符合機械通氣指征、適應證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行氣管插管, 給予豬肺磷脂注射液200 mg/kg經氣管滴入, 行機械通氣, 選擇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或SIMV+容量保證通氣(VG)機械通氣模式, 根據患兒血氣分析結果、臨床癥狀適當調節(jié)呼吸機參數, 待其癥
狀緩解, 血氣分析結果顯示正常后可撤機。改為NHFOV或
NCPAP模式, 兩種模式不交叉應用, 若無法維持, 則對患兒再次上機, 若可穩(wěn)定維持, 可降級為高流量吸氧逐漸停止。
甲組行NHFOV, 參數設置:吸入氧濃度(FiO2)增加5%~10%, 平均動脈壓(MAP)增加2~4 cm H2O (1 cm H2O=0.098 kPa),頻率設置為6~12 Hz, 振幅設置為MAP的2~3倍。以看見胸廓振蕩為準, 胸片顯示肺容量于8~9肋間。撤機指征:待患兒血氧飽和度 (SpO2)>90%、FiO2<0.3、MAP<6 cm H2O 時 , 可改成高流量鼻導管, 或行空氧混合儀。
乙組行NCPAP, 參數設置:FiO2、PEEP、流速(Flow)分別為 0.3~0.4、4~6 cm H2O、8~10 L/min。撤機指征 :待 SpO2>90%、FiO2<0.3、呼氣末正壓 (PEEP) 2 cm H2O, 患兒無呼吸困難癥狀后可撤機。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總用氧時間。對兩組撤機成功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進行比較。撤機失敗標準[3]:撤機72 h內, 患兒反復出現呼吸暫?,F象, 且撤機24 h內呼吸暫停>4次, 或行無創(chuàng)呼吸支持時, 患兒SpO2未達85%~95%, 動脈血氧分壓(PaO2)<50 mm Hg(1 mm Hg=0.133 kPa)。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總用氧時間比較兩組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總用氧時間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撤機成功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甲組撤機成功率高于乙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總用氧時間比較( ±s, d)
表1 兩組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總用氧時間比較( ±s, d)
注:與乙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 無創(chuàng)呼吸時間 有創(chuàng)呼吸時間 總用氧時間甲組 36 4.32±0.59a 4.19±0.64a 10.12±1.95a乙組 35 4.51±0.63 4.25±0.69 10.36±1.89 t 1.312 0.380 0.526 P 0.194 0.705 0.600
表2 兩組撤機成功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n]
高頻振蕩通氣(HFOV) 、常頻通氣近年來在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NICU)中應用廣泛, 但當前臨床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管理更青睞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NIPPV)、NCPAP等無創(chuàng)通氣。NHFOV為近年逐漸興起的一種新型無創(chuàng)通氣模式, 其具有HFOV、NCPAP兩種通氣模式的優(yōu)點, 張濤等[4]研究表明,此通氣模式在機械通氣撤機后呼吸支持過度中具有一定應用效果。目前國外關于NHFOV的報道逐漸增加, 而國內相關研究報道較少。
本次研究中, 對兩組患兒撤機后使用不同通氣模式后,甲組撤機成功率為86.11%, 高于乙組的62.8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分析原因為NHFOV利用無創(chuàng)連接設備, 由偏向氣流所產生的持續(xù)膨脹壓力, 利用振蕩疊加在患兒自主呼吸上, 其具有恒定頻率及主動呼氣相, NHFOV相比 NCPAP, 可增加 MAP, 促使氣體交換有效改善[5]。高頻通過借助呼吸器, 而不是借助水壓閥, 其疊加振蕩可起到增強CO2清除能力的作用[6]。本次研究中, 甲組患兒出現5例撤機失敗, 分析原因與患兒出現呼吸暫停、低氧血癥等因素相關。高翔羽等[7]研究表示, 對撤機困難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撤機后實施NHFOV可行有效, 可有效改善早產兒肺功能, 可作為新生兒時期的有效呼吸管理模式, 可積極嘗試。
綜上所述, 對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機械通氣撤機后應用NHFOV、NCPAP兩種通氣模式均有一定效果, 但NHFOV可行性更高, 可提升撤機成功率, 值得臨床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