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莉
在古代,讀書人在苦讀求仕途的過程中,真的會喝墨水,“一肚子墨水”也由此而來。
《隋書·禮儀志》中記載:“士人應(yīng)試時,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秀才和孝廉考試時,“脫誤、書濫、孟浪者,起立席后,飲墨水”。意思是說,讀書人應(yīng)試,若考卷上的字跡潦草,就要被罰喝墨水一升;在考秀才和孝廉會試時,若有缺字、別字,書寫極差,或言語輕浮、不著邊際者,也要被叫到專設(shè)的房間里喝下一升墨水。一升墨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瓶礦泉水,重量約一千克!
有史料記載,喝墨水的規(guī)定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quán),一直沿襲至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因書法不好,一紙詔書廢除了這項規(guī)定。
被罰喝墨水,實屬迫不得已,但也有人將喝墨水當作飲酒?!俺跆扑慕堋敝椎耐醪?,以下筆不假思索著稱。宋吳氏的《林下偶談》中,稱其“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意思是,王勃在寫文章時,一開始并不會深思熟慮,而是磨上數(shù)升墨,酣暢而飲,之后蒙頭大睡,一覺起來后再提筆一揮而就,竟不用修改一個字?!袄畎锥肪圃姲倨保嬀瓶芍乃既?,看來這喝墨水,于文人雅士而言,也有如飲酒一般的功效。
唐代以后,喝墨水者也不乏其人。蘇東坡有詩“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飲”,黃庭堅也有“睥睨紈绔兒,可飲三斗墨”的詩句,說的都是文人喝墨水之事。至于誤喝墨水的事那就更多了。比如,西晉文學(xué)家左思在創(chuàng)作《三都賦》時,由于構(gòu)思太過專心,經(jīng)常錯拿兩支毛筆當作筷子,夾吃妻子為他送來的飯菜,結(jié)果墨汁伴隨著飯菜一起被送進了肚子,弄得滿嘴墨污,但他的《三都賦》名篇也由此而聞名于世。
無獨有偶,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吃墨的故事也成為千古趣談。有一次,王羲之在習(xí)字時,書童送來蒜汁和饅頭催他快吃,他頭也不抬,仍專心寫字,以至于母親前來勸他吃飯,只見他滿嘴烏黑,原來他把墨汁當成蒜汁,用饅頭蘸著吃。除了這有記載的,我們還可以推測,王羲之在成為書圣的過程中應(yīng)該真的是吃過不少墨水。
有人會問,喝墨水真的不會有什么問題嗎?這恐怕要從古代制墨的原料說起。古代的墨最初是“松煙墨”,即是用從松煙中提取的煙塵作為原料制成。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曾明確指出,這種用松煙制成的墨是無毒的。從唐代開始,人們?yōu)榱嗽鰪娔墓鉂珊头栏阅?,常常在墨里加入珍珠、麝香、冰片、樟腦、藤黃、犀角、巴豆等輔料,使得墨有了“香墨”和“藥墨”之分。香墨不但可以寫字,而且可以用來調(diào)味?!侗背幨硢巍防锞驮涊d:用香墨磨汁,加上醬油、酒用來煨肉,制成的“墨汁肉”別有一番風(fēng)味。清代有一種“八寶五膽”的藥墨,是采用13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合制而成,具有消炎、解毒、去瘀、止血、治療頭瘡等熱癥的神奇功效,所以在當時馳名中外。每到夏季,人們便會紛紛爭相購買。
這樣說來,在古代,除了被罰時的尷尬,“喝墨水”倒也稱得上是一樁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