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展
王強華的名字,早已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緊緊交織在一起。1977年,時任光明日報理論部哲學組組長的他向南京大學青年教師胡福明約稿,由此開啟了一篇雄文的醞釀歷程。86歲的王強華激動難抑:“如果說黨是種樹人,光明日報就是一棵大樹,我和各位同事都是這棵樹生長出的花朵和果實。我們永遠和光明在一起,和黨的事業(yè)在一起!”
王強華說,從二十多歲參加工作到五十歲離開,在光明日報工作了24年,光明日報培養(yǎng)了他。王老展示了幾份珍貴的史料,對他所經歷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發(fā)表始末進行了有力的補充。
那是在1977年7月,我在光明日報理論部哲學組當組長、“哲學”專刊主編,經報社領導同意去南京參加了一個理論研討會議。南京大學政治系教師胡福明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覺得他思想比較解放,有理論根底,也敢于發(fā)表意見。我說,你能不能給我們《哲學》??瘜懸黄恼?。1978年1月,我看到了胡福明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文章。當時的總編輯楊西光慧眼識珠,把本來已安排在《哲學》專刊上發(fā)表的胡福明文章,改在第一版上顯著位置發(fā)表。我和總編輯楊西光、理論部主任馬沛文等人精心對全文進行逐字逐句修改,明確提出要批判“兩個凡是”,強化“唯一標準”,使文章的主線進一步升華。1978年5月11日,楊西光頂著巨大壓力,義無反顧地決定將此文在《光明日報》頭版以“本報特約評論員”署名公開發(fā)表。5月12日,《人民日報》和中央、地方多家報紙轉載。他同時用《光明日報》總編輯身份和在新聞界的廣泛影響,主動聯(lián)系,組織社會輿論,營造強大輿論力量,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最終引發(fā)了全國范圍的大討論。
這場關于真理檢驗標準的大討論影響了中國改革的整個進程,直到40年后,我們仍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這一思想對中國改革的影響。而《光明日報》正是有“真理標準”“星期天工程師”“首倡教師節(jié)”“紅船精神”……這些有別于其他媒體的獨特標簽,凝聚成強大的吸引力,緊密團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分憂,奮發(fā)向上。
光明日報社原總編輯張常海今年已經89歲了,張老聲情并茂地講述了他與光明日報社的不解情緣:
70年風起云涌,70年波瀾壯闊,光明日報從創(chuàng)刊之日,就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的人的關心和關懷,創(chuàng)下了新聞史上許多難忘的“第一”。我建議在之前的基礎上,整理一個更為詳細的報史。我本人就親身經歷了光明日報發(fā)展史上的幾個大事。第一件事是在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率先在全國報紙中由文字直排版改為橫排版。光明日報的各類副刊??浅S刑厣?/p>
第二件大事就是和副刊有關。在1961年12月28日,《東風》副刊刊登錢昌照、吳研因的舊體詩四首。毛澤東主席看到這些詩篇,十分欣賞,于12月29日“七千人大會”開幕前夕,用鉛筆在刊登這些詩的本報上批示:“這幾首詩好,印發(fā)各同志。”大會秘書處即用大字印發(fā)給參加會議的同志。當時本報編輯部傳閱毛澤東主席批示后,深受鼓舞。
我本人還代表光明日報社接受過境外媒體采訪。1972年2月,我遵照周總理批示與安排,在永安路106號光明日報社的會議室接待隨尼克松總統(tǒng)訪華的美國記者并接受采訪。我當時按照周總理的要求,做到了“實事求是、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