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慶偉
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xiàn)任《炎黃美食》雜志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xiāng)情》等書籍多部。
在早年空調(diào)、電風扇還沒廣泛使用的漫長年代,每年一到陰歷六月,每個武漢人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準備迎接一個個“桑拿天”的苦夏熬煎。
何也?蓋因武漢為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季,光熱同季,夏季持續(xù)高溫,因而被封為全國聞名的三大“火爐”之一。
此時此季,沉悶的天氣像一個碩大的蒸籠,濕度極高的熱空氣壓迫人喘氣不勻,汗流不暢。白天似乎尚好過點,還有暖哄哄的南洋風可吹,一到傍晚,風息樹葉靜,城市熱島效應(yīng)明顯,四處暑氣蒸騰,及至夜深,熱浪依然不退,想在屋里安然睡覺斷無可能,人們便把竹床、躺椅搬至戶外,露宿街頭馬路邊以圖睡個囫圇覺。所以早年三鎮(zhèn)居民夏天因乘涼而從當日傍晚排至次日清晨的竹床大陣,場面蔚為壯觀,是為當?shù)匾淮竺袼罪L景。
我也是當年露宿街頭中的一員。像我這般年歲的武漢人,沒有在夏天露天乘涼睡馬路經(jīng)歷者少之又少。現(xiàn)在每每回想起彼時三鎮(zhèn)大擺竹床陣度夏的場景,我心里總不免會有五味雜陳的味道。
連續(xù)一段時日的高溫折磨,每個武漢人的切身感受便是身心俱疲,備受煎熬:因缺乏睡眠而整天暈頭耷腦,因胃口寡淡而咽不下兩餐干飯。于是,酷夏六月天在武漢人的口中便成了“苦夏”。
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飯肯定不行。這時,有生活經(jīng)驗的城市家庭主婦,便及時調(diào)整家庭食譜。食譜怎么調(diào)整?總體原則是吃得清淡,吃得清涼,而最普遍也是行之有效的食譜,便是過早、宵夜,還有兩頓正餐皆可食用綠豆稀飯,再配上一碗涼面,這叫干稀搭配消夏暑。
居民人家熬的稀飯委實稀松平常,我這里就不多說了,而在城市街頭巷腦隨處可見的小吃攤、小吃店里所售賣的涼面,卻有足夠的理由可資說道。
久居武漢的老市民都知道,武漢的涼面,其實就是沒有用滾水焯過而冷食的熱干面,其制作方法與熱干面如出一轍,只是涼面通常要比熱干面細一些而已。
雖然熱干面是一張享譽全國的武漢飲食文化名片,但不管是飲食文化學者,還是資深的白案烹飪大師,似乎還沒有誰能準確地說清楚熱干面究竟源于何時,起源于何人,有關(guān)的地方志上關(guān)于熱干面的記載也是漫漶不清,總之熱干面的來由緣起至今都是一筆糊涂賬。
而涼面就不同了,它不僅有文字記載的久遠傳說,而且史籍上也有明確的源流記載可資查考。
涼面在古代被稱為“冷淘”。
相傳,涼面緣起之功被歸于武則天,說是武則天在未入宮前燙傷了舌頭,對吃熱氣湯湯的面條心存忌憚,于是愛吃面條的武則天研發(fā)了涼面。她入宮后,將涼面的制作技藝帶進宮里。隨著武則天地位的不斷攀升,尤其是位至九五之尊后,涼面流行的范圍也就迅速廣泛開來。
唐代時,涼面已經(jīng)盛行?!短屏洹分杏涊d:“大宮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并供其膳食。”就是說,唐時每年夏天舉行朝會時,都會給夠級別的官員提供“冷淘”來吃。南宋林洪所著《山家清供》,書中記有一則“自愛淘”食譜:“炒蔥油,用純滴醋和糖,醬作齏,或加以豆腐及乳餅,候面熟過水,作茵供食,真一補藥也。食,須下熱面湯一杯?!?/p>
用現(xiàn)在的話說,“自愛淘”其實就是當今的“臊子涼面”。從《自愛淘》字里行間傳達出的信息,應(yīng)與武漢涼面小有差別,更確切地說,“自愛淘”更像廣大北方地區(qū)頗為流行的“過水冷面”。
很明顯,古代的“冷淘”和現(xiàn)代的涼面、冷面,其制作方法和作用都大致相同,即皆為消夏解暑的面條冷食。
在漫長的高溫夏季,武漢涼面是市民既可過早,正餐當頓,也可宵夜的萬能吃食。
武漢人吃涼面,大多會選擇去小吃店而為。也有不少市民將涼面買回家中,一家人當頓同吃的。早年每戶居民到小吃店買涼面的活計,皆由小孩擔當:小孩從大人手里取了錢、糧票,執(zhí)一口“鋼精鍋”(鋁鍋,武漢方言),到?jīng)雒鏀傸c上買了涼面,添上芝麻醬,澆了蒜水,撒上蔥花等佐料,搛了海帶絲、黃瓜絲、綠豆芽,稍作攪拌,敞著鍋蓋(不能蓋上鍋蓋,若蓋上鍋蓋一悶,回家后涼面即失去勁道,面條疲軟,口感就差去很多),端面回家。
小時候,我是家里上街購買涼面的不二人選,當然,我對做“涼面買手”也樂此不疲。我每每在小吃店買了涼面,拌勻,然后便把“鋼精鍋”端至胸口高,一路嗅著涼面散發(fā)出小麻油等的香味,一面不停地吞咽口水,沒先吃面倒是先聞上了涼面的誘人香味,大概這就叫做“近水樓臺先得月”吧。所以,當我念小學五年級上語文課學習成語“饞涎欲滴”時,老師在黑板前解釋著這個成語的意思,我的腦子里立馬就想到端著“鋼精鍋”聞著涼面小麻油香味吞口水的感受,這種感受恐怕是對“饞涎欲滴”詞義最準確的解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了。
涼面在武漢的普及度極高,但凡下供應(yīng)熱干面過早的小吃店子,到了夏天都會售賣涼面。售賣涼面的店家在武漢數(shù)以千記,但各店家制作涼面的方法卻相對統(tǒng)一:皆選用圓形截面的機制堿面待用。在鍋中倒入大半鍋清水,煮沸后下入面條。面條煮沸后兌入少量冷水,再次煮沸后再加冷水,如此反復三到四次,待煮至面條熟透過心時,用濾網(wǎng)撈出(這個過程,武漢方言稱“撣面”),濾干水分,攤放在白鐵皮鋪就的案板上,頂著風扇降溫(北方制作冷面,是將撣熟的面條浸在冷水中冷卻,冷面與武漢涼面的差別亦由此分出);倒上香麻油將面拌勻。海帶、黃瓜、大頭菜切成細絲,綠豆芽洗凈過沸水焯燙待用。
吃涼面時,先在一個較大的盆缽里挑上涼面,依次澆上蒜水、加入鹽、雞精、胡椒粉、生抽、炸得微糊的辣椒、芝麻醬等調(diào)料、佐料,攪拌,最后在涼面上搛上黃瓜、海帶、綠豆芽等,淋上小麻油,然后倒面于一個闊口海碗盛裝——一碗顏色燦黃,根根面條勁道的漢派涼面即告完成。
在我看來,制作好一碗涼面,吃好一碗涼面有幾大要素不可不嚴加注意:一則“撣面”時大鍋中的水要寬,火候要掌握精到,“撣面”時間過長,面難勁道;“撣面”時間過短,面沒“撣”過心,面條吃起來會澀口;二則所選小麻油和芝麻醬要正宗地道,芝麻醬要用小麻油調(diào)稀,切忌用熱水或別的食用油調(diào)和。小麻油則選用武昌縣(現(xiàn)江夏區(qū))南八鄉(xiāng)所產(chǎn)的芝麻榨出的小磨香油為宜;三是吃涼面時要用口闊海碗作盛具,這樣有利于涼面較快散熱。在吃面之前,先將面條挑起半尺多高,使涼面盡可能多地接觸涼爽空氣,讓面條在遭遇涼爽空氣后,自然收縮,以形成柔韌勁道的口感——由是,我對現(xiàn)在各個小吃店普遍使用一次性紙碗裝盛涼面的做法極其反感,甚至深惡痛絕,涼面窩在紙碗里與涼爽空氣交流不暢,面被熱氣悶得軟不拉嘰,吃到口里口感疲軟,我的天,如此這般,這還能是宜人口舌的涼面嗎?
時代已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現(xiàn)在空調(diào)、電風扇的廣泛使用,使得武漢的夏天不再那么令人恐怖。但是,武漢的涼面,依然是武漢居民在盛夏季節(jié)提振食欲,消祛夏暑不可或缺的冷食,這,正好體映了一個地區(qū)民俗文化對民眾生活持續(xù)影響的巨大慣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