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絲馬跡”是個使用率很高的成語,釋義為: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lián)系的不明顯的線索。
很多人望文生義,認(rèn)為“蛛絲馬跡”中的“馬跡”是指馬的蹄印。其實,“蛛絲馬跡”中的“馬”,與拉車駕轅、四蹄如飛的哺乳動物“馬”沒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而是指一種活動于灶臺上的小昆蟲!
這種小昆蟲,學(xué)名“突灶螽”,俗名“灶馬”,屬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異,重慶稱之為“灶雞”,杭州稱之為“灶壁雞”,廣東則稱之為“灶蝦”。
灶馬在我國南北方均有棲息,天暖時棲于野外草石、土隙間,天冷后則棲于灶臺之上,以剩菜、飯屑、植物、小型昆蟲為食。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卷十七《廣動植之二·蟲篇》中記載:“灶馬,狀如促織,稍大,腳長,好穴于灶側(cè)。俗言,灶有馬,足食之兆也?!?/p>
“促織”即蟋蟀,說明灶馬體型不大?!霸钣旭R,足食之兆也”,表明在古代,人們習(xí)慣將“灶馬”簡稱為“馬”。
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蟲三》中對灶馬也有記載:“灶馬,處處有之,穴灶而居?!边M一步說明了灶馬的生活習(xí)性——經(jīng)常活動于灶臺之上。
灶馬在灶臺上爬行之時,常會留下一絲不易察覺的痕跡,這種痕跡便是“馬跡”。因它與細微的蜘蛛絲一樣讓人難以識辨,于是人們便將二者等同起來,并稱“蛛絲馬跡”,用來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lián)系的不明顯的線索。
據(jù)《文史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