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暢澤 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 河北邯鄲 056038
筆者選擇第III類光氣候區(qū)中的安陽為調(diào)查區(qū)域,選擇安陽師范學院和安陽工學院的個別教室為調(diào)研對象。測點循著窗中線和窗間墻中線橫向間隔1m排開。
①安陽師范學院和展樓B303室
該教室為北向采光。2019年5月12日15點15分和15點45分測得的照度平均值分別為669lx和658lx,照度均勻度分別為0.13和0.11,顯然照度平均值都很高,但照度均勻度均較低。 5月13日8點35分至11點35分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測量,所得照度平均值分別為664lx、857lx、807lx和672lx,照度均勻度分別為0.12、0.1、0.11和0.13,顯然該時段教室內(nèi)的照度平均值都很高,但照度均勻度都較低。
②安陽工學院土建學院409室
該教室朝南采光,且面積較大。2019年5月13日14點35分至16點35分每隔一小時進行一次測量,所得照度平均值分別為580lx、466lx和339lx,照度均勻度分別為0.16、0.17和0.17。照度平均值下降明顯,照度均勻度幾乎無變化,說明此時段受室外光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而照度均勻度始終較低,說明室內(nèi)進深深處收到的光量始終處在較低水平,照度最小值的波動與照度平均值的波動節(jié)奏相一致。16點35分距南側窗3m至9m這一進深區(qū)間內(nèi)測點基本已達不到《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33-2013)中條文4.0.4對最低照度450lx的規(guī)定。
表1 模擬參數(shù)設定及教室內(nèi)部景象
結合調(diào)研結果來建立教室模型,設定為單側采光的內(nèi)廊式教學樓中的教室。結合安陽的氣候?qū)⒋皯粼O定為單層玻璃單層窗,南北向教室各一間,且周邊無明顯遮擋物。目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對高校教室的層高暫未做出明確規(guī)定,但在《北京市綠色建筑設計標準》(DB11/938-2012)的7.2.4條給出了學校建筑適宜層高,認為學校等建筑層高宜不小于3.6m。此處可借鑒北京市地方綠標中的這一規(guī)定,故將層高定為3.6m。水平頂棚與窗上沿齊平,各材料的反射率在符合各標準和規(guī)范下本著盡量提高室內(nèi)反光水平而設定,詳細參數(shù)和教室內(nèi)部見表1。
0.75 m的工作面高度與《采光測量方法》(GB/T5699-2017)中將民用建筑的采光測量水平參考平面定為0.75m相一致,也接近實際課桌高度。春秋分日選用Intermediate Sky,它是介于晴天和全陰天之間的天空,用以模擬典型的過度季節(jié)條件。夏至日選用Sunny Sky,它是使用CIE晴天模型產(chǎn)生太陽和晴朗藍色天空,用以模擬最有利的夏季設計條件。冬至日選用Cloudy Sky,它是使用CIE全陰天模型產(chǎn)生一個完全被云籠罩的天空,用以模擬最不利的冬季設計條件。先在軟件Ecotect和Radiance中進行采光系數(shù)與四個節(jié)氣日照度的模擬,再在Daysim中進行動態(tài)模擬,模擬結果見表2。
(1)采光系數(shù)(DF)、DF≥3%占面積比與采光均勻度
南北向教室的空間形態(tài)是對稱的,不同朝向與采光系數(shù)的分布無關,故工作平面上的采光系數(shù)分布也一致。南北側教室在進深深處上空設置圓弧頂棚后的DF平均值均略有提高,但增幅不大。采光均勻度都有所提高,歸功于增加了進深深處各點的采光系數(shù),也就在采光相對較弱的區(qū)域上空設置圓弧頂棚后使得教室內(nèi)采光更加均勻了。DF≥3%占面積比略有上漲,雖增幅不大,但終歸是有益的。南北向兩個教室的采光均勻度在設定了弧形頂棚后均有大幅提升,增幅均為20.7%。
(2)四個節(jié)氣日12點照度與照度均勻度
南向教室內(nèi)因近窗處存在大量直射光,導致照度均勻度較低。與其相對應的北向教室的照度均勻度則較好。從表2中可看出南向教室即使設置了局部弧形頂棚,四個節(jié)氣日的照度均勻度除冬至日外均低于北向水平頂棚教室的照度均勻度。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原因是南向教室近窗處收到的直射光較多,故可在南側教室窗戶的適當位置設置兼有反光作用的遮陽板,在晴天和多云天時可以遮擋部分時段的太陽直射光,同時將遮擋的光線反射到頂棚,光線經(jīng)過頂棚的再次反射便可到達進深深處,從而在降低近窗處照度的同時提高了進深深處的照度,也就實現(xiàn)了整個教室照度均勻度的提高。冬至日時,可見在相當于全陰天這種最不利采光的天空下,兩種頂棚下的南北向教室的照度均勻度較為接近,除南向教室在水平頂棚下為0.26,其余均達到稍高的0.28。
表2 兩側教室模擬結果
(3)DA與UDI
南北向教室在設定了局部弧形頂棚后使得全天然采光時間百分比(DA)這一動態(tài)評價指標的平均值均略有上升,即表明工作平面上各點在全年工作時間中單獨依靠天然采光就能夠達到最小照度450lx要求的時間百分比平均值有所增加。而有效天然采光照度時間百分(UDI)的各區(qū)間評價指標的改變則并不明顯。
綜上,在采光條件較差的單側窗教室進深深處上空設置反射率較高的弧形頂棚可起到提升采光均勻度和照度均勻度的目的,對全天然采光時間百分比(DA)平均值有小幅的提升,對有效天然采光照度時間百分比(UDI)的改變并不明顯。本文弧形頂棚的弧度是筆者在建模時隨意畫出的,由此得出了上文中的相關結論。以何種形式的局部弧形頂棚結合具體的教室空間能夠產(chǎn)生較好的采光環(huán)境,這需在教室采光設計時結合計算機模擬進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進而改善因進深超過采光有效進深引起的局部采光不足和整體采光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