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蘭
摘 要:張大千的《人間乞食圖》作于1973年。文章詳細分析闡述了歷史上《乞食圖》的作品收集以及意義解讀,分析了《人間乞食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繪畫風格,以此對張大千作為一個具有文人情懷“職業(yè)畫家”內(nèi)心所經(jīng)歷的種種情愫以及心態(tài)的變化進行研究,揭示其內(nèi)心的矛盾性與復雜性。
關鍵詞:張大千;職業(yè)畫家;乞食;人間乞食圖
一、歷史上《乞食圖》的作品收集以及意義解讀
在中國文人傳統(tǒng)中,“乞食”一詞具有多種含義。所謂“乞食”,是指佛教十二頭陀行之一,比丘為滋養(yǎng)色身,向人求食。佛法中有 “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一說,因此以前有人把和尚稱為“乞士”,“乞食人間”是僧人修道于人間的一種修心方式。與乞食相關的作品如《乞食圖》《乞士圖》《歸去來辭》等作品成為古代畫家經(jīng)久不息的題材。比如蘇東坡《和陶乞食》詩云:“魯公亦乞米,炊煮尚不辭。淵明端乞食,亦不避嗟來。”清代畫家羅聘也有一方“畫梅乞米”印,其意思與佛家之“乞食”應是一樣的。備受文人崇拜的陶淵明亦有《乞食》一詩: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詩句語言雖然平淡無華,卻蘊含著人性美麗的光輝。整首詩敘述了詩人陶淵明一次由于饑餓出門借貸,并得人遺贈、留飲的事情。從詩中不難看出,所謂“乞食”,實際上是“借”或請親友“遺贈”。乞者,借也,借什么,借書。乞食即借精神的食糧,脫貧以言志,為書而乞。但是,陶淵明畢竟不是一個普通農(nóng)夫,其詩中之嘆貧,傳達的乃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心聲,一個棄官歸隱者,對自己社會角色的改變,不斷反思,一再內(nèi)省而發(fā)出的感嘆。
乞食的心態(tài),在士人最困頓的時候則表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力量,比如陳洪綬的《乞士圖》。崇禎十二年,居住于杭州西湖畔的陳洪綬滿懷報國之志。盡管當時國家混亂,他還是準備第二次沿運河北上進京,希望可以了遂多年舉業(yè)之愿,進京前他去拜訪老友張岱,二人泛一葉小舟于西湖之斷橋邊共飲而醉。之后在杭州的居所繪制了一幅《乞士圖》。這正是一個以一名乞者的心境,表明自己對朝廷和政治的極度失望,大約也是此時,他徹底地斷絕了功名之念,打算以書畫立命。
張大千一生放蕩不羈,與傳統(tǒng)文人依附于政治不同的是,他希望自己能夠在二十世紀政治的大變局中能夠超然物外,獨善其身,然傾巢之下,焉有完卵,這也是此一時期畫家群體的命運悲劇。在張大千看來,“乞食”雖是一種頗為辛苦的“行當”,但卻是自己能夠獨立漩渦之外的努力選擇,至少是部分地完成了他的自我精神獨立。張大千“乞食”的行為,正與陶潛“不食嗟來之食”具有同樣的精神價值選擇,其《人間乞食圖》的意義應從陶潛而來。
二、 張大千《人間乞食圖》研究
(一)《人間乞食圖》創(chuàng)作背景及畫面分析
張大千《人間乞食圖》創(chuàng)作于1973年,它是張氏在七十五歲生日時的一副自畫像。此時的張大千生活歷經(jīng)滄桑,事業(yè)功成名就,但他長期居住于海外,曾經(jīng)輾轉多國,心里總有一份遺憾與牽掛。于是張大千將自己到各個國家辦展覽賣畫的生活自嘲為“人間乞食”,還以此刻了一方印章。75歲的他仍難以釋懷,于是作此圖。自畫像中張大千居士持杖托缽,點出“乞食”之題,但人物精神矍鑠,氣度浩然,絲毫未露讓人憐憫之態(tài),反使人肅然起敬。只有飽經(jīng)風霜,真正得到大智慧的心靈才能擁有自嘲的氣度,張大千自嘲是對世界的看透,亦是對自己人生的感慨。它既有張大千對佛家因心修道的踐行之意,又有張大千對陶潛高士之風的崇拜之情,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張大千對自己一生的精彩總結。張大千逝世后,秦孝儀接管摩耶精舍,在重新規(guī)劃摩耶精舍時,將《人間乞食圖》刻于石碑上,置于梅丘附近,可見此畫對張大千的意義之大。
張大千的自畫像創(chuàng)作是對傳統(tǒng)肖像畫的一個突破,他把關注點由“他人”轉化成了“自己”,由對“他人”的吟詠歌頌轉為對“自己”的關照關注,并強化視覺和情感的感受,就像他在山水人物畫中加大了人物的比重一樣,這也是一個深刻的變化。這也許是他受到所宗法的石濤作過自畫像的啟發(fā),也許是多國游歷后受到西方藝術家自畫像的啟發(fā),不論如何,張大千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把關注點由虛無縹緲、曠談高逸的隱士情懷拉回到多姿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讓作品多了“人間煙火”。
(二)《人間乞食圖》意義解讀
張大千《人間乞食圖》,對其解讀具有多種含義,它是張大千在七十五歲時的一幅自畫像,它既有張大千對佛家專心修道的踐行之意,又有張大千對陶潛高士之風的崇拜之情,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張大千對自己一生的精彩總結。筆者傾向于認為,張大千此作貌似以“乞討”來自嘲,實際上它具有更加深刻的含義。
張大千1899年出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變革。科舉制度廢除后,讀書求學之人開始群體性轉向社會就業(yè),于是繪畫逐漸成為社會比較普遍的一種職業(yè)。當時中國社會的大畫家、知名畫家,作為以繪畫為職業(yè)的群體中的領導者,他們的身份具有重要社會屬性和公共色彩。在面臨外敵入侵、國破家亡和社會混亂的時代,中國當時的畫家們以獨特的繪畫方式對中國前途與命運進行著思考與實踐。張大千身處大革命時代,其生活來源必須靠賣畫獲得。20世紀30年代,張大千旗幟鮮明地提出“職業(yè)畫家”的概念,這一概念在傳統(tǒng)中國畫由文人的小圈子藝術轉為“公共”的“國粹”以及“傳統(tǒng)文化”之后,由于畫家身份由文人轉向職業(yè)的不徹底性與矛盾性,使得畫家本人的身份在社會轉變大潮流中一直拉扯于文人與職業(yè)畫家之間,成為一個在商業(yè)畫壇上職業(yè)的“文人畫家”。張大千就是典型的“文人畫家”,他身上的這種矛盾在20世紀連年戰(zhàn)爭以及長年漂泊海外的孤獨經(jīng)歷中得以強化。
張大千提出“職業(yè)畫家”的身份,承認了畫家“商業(yè)化”的存在,畫家通過繪畫在市場上進行價值交換,但同時他又具有濃厚的文人情懷。在他漂泊海外,居無定所之時,鬻畫為生、奔波勞苦的體會自是深刻,尤其是年老體衰之時,他對自己“職業(yè)畫家”的身份有了深深的體驗。張大千雖然以文人高士作為自己的精神模范,但實際上他既沒有同傳統(tǒng)文人那樣集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力于一身,也沒有西方藝術家真正的藝術地位和身份自由,而是在中國畫壇大轉型的背景下,在個人精神自由與中國畫壇現(xiàn)實的羈絆下掙扎。他既無法實現(xiàn)西方藝術家由于職業(yè)化而取得的獨立之地位,又不能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人對精神烏托邦的追尋,反而在二者之間糾纏,雖功成名就,但內(nèi)心依然難平。他雖有感于職業(yè)畫家的無奈,但也堅定表達了自己對精神獨立的追求以及對傳統(tǒng)文人精神的膜拜,《人間乞食圖》的意義正在于此。
三 、結語
在20世紀,中國畫家的身份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實現(xiàn)從文人身份到獨立的以藝術市場生存的畫家身份的轉變,繪畫的題材、風格、技法都已經(jīng)走向自由,但是已經(jīng)失去了傳統(tǒng)文人政治、經(jīng)濟、文化權力的保障,而成為藝術市場裹挾下的單獨個體。在很多研究者看來,張大千的很多作品減弱了繪畫的文化的意義而流于經(jīng)濟價值。
裹挾于社會巨變大潮中的張大千,在各種夾縫中艱難地保持自己獨立的身份地位。與傳統(tǒng)文人依附于政治不同的是,他希望自己能夠在20世紀政治的大變局中能夠超然物外,獨善其身,然傾巢之下,焉有完卵。在張大千看來,“乞食”雖是一種頗為辛苦的“行當”,但卻是自己能夠獨立于政治漩渦之外的努力選擇,至少是部分地完成了他的自我精神獨立。張大千 “乞食”的行為,正與陶潛“不食嗟來之食”具有同樣的精神價值選擇。
參考文獻:
[1]王鵬.張大千繪畫鑒賞[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2]唐波,周芳利.論張大千畫家之畫的精神內(nèi)涵[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3).
[3]李溪.天下誰弗乞者——從陳洪綬《乞士圖》看明末清初士人心態(tài)[J].藝術論壇,2014(5).
[4]王國瓔.陶詩中的嘆貧[J].文學遺產(chǎn),1993(4).
[5]任穎穎.論仇英繪畫的文人趣味——兼論明中期后職業(yè)畫家與文人畫家的合流趨勢[J].美苑,2007(4).
[6]魏正申.乞食詩論略[J].六盤水師專學報,1990(4).
[7]劉國軍,羅宗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四川畫家張大千繪畫思想論略[J].文藝爭鳴,2011(5).
作者單位:
內(nèi)江師范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