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
【教材分析】
《我們的小纜車》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一課。本單元研究的是機械運動,即物體之間相對位置的改變。在研究運動的過程中認識各種不同的力。玩具小車是學生都感興趣也是玩過的東西,但是他們并沒有用實驗手段研究過小車動力與力的關系。用重力拉動小車,拉力的大小可以測量而且容易控制,所以本單元第一課安排研究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同時認識我們最常見的力——重力。本課有兩個活動:第一,組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在重力小車裝置中,鐵墊圈有重量,繩子對小車可以產生一個水平方向的拉力。改變鐵墊圈的數(shù)量,就改變了重力的大小,也就改變了小車拉力的大小。第二,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教學內容】
教科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68頁。
【教學目標】
1.了解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2.懂得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3.培養(yǎng)學生獲取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數(shù)據(jù)、整理數(shù)據(jù)和用實驗數(shù)據(jù)證明實驗結果的能力。
【教學重點】探究發(fā)現(xiàn)拉力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速度關系實驗的設計。
【教學準備】 每組學生:小車、細繩、秒表、鉤子(回形針)、墊圈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1.提問:同學們,你們來學校是坐什么車來學校的?
2.出示圖片(馬車、手推車、汽車、電瓶車),提問:這幾種車都是靠什么動力運動起來的?(馬的拉力、人推的力、發(fā)動機的力、電力)你們還知道另外的哪些車靠什么動力運動起來?
3.出示纜車,揭示課題。
二、動手實驗,探究知新
(一)安裝小纜車
1.提問:(出示圖片)如果給你這些實驗材料,你能讓小纜車運動起來嗎?
2.出示安裝圖,思考三個問題。
A.繩子的一端掛鉤應該掛在車頭的哪個位置?
B.拉小車的繩子多長比較合適?
C.怎樣不讓小車掉下去?
4.動手操作 。
5.經驗總結 。
A.細繩的一端要掛在車頭正中,拉力的方向才與車輪滾動前進的方向一致,否則小車會跑偏。
B.繩子的長度應該約等于桌子的高度,這樣,小車在桌面上運動的距離也不會超過桌子的高度。
C.不要讓小車沖出桌面,可以用手擋住小車,以免摔壞。
(二)認識重力
1.提問:在這個裝置中,鐵墊圈起了什么作用?
2.體驗活動:
A.把桌上的隨便一樣東西放手上,有什么感覺?
B.談談生活中的其他重力現(xiàn)象。
3.小結:物體都受到一個向下的力,這就是重力。我們的小纜車是墊圈所受
到的重力通過繩的牽引轉化為拉力,才使我們的小車運動起來的。
(三)、探究拉力大小與小纜車運動的關系
1.推測
A.至少要掛幾個墊圈,才能剛好使小車運動起來?
B.如果再增加墊圈的個數(shù),大小不同的拉力怎樣影響小車的運動?
2.交流怎樣做實驗
3.課件出示
①實驗步驟
A.從掛一個墊圈開始,一個一個增加墊圈,直到小車可以動起來。
B.再多個多個地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②實驗要求:
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5.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匯報實驗結果
A.一定的拉力,才能使小車從靜止剛好運動起來。
B.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三、總結延伸,拓展創(chuàng)新
(一)課堂總結
說說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
(二)課外思考
師:如果不用拉力,還有那些方法可以使小車運動起來呢?
【教學反思】
《我們的小纜車》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運動和力”第一課。本節(jié)課安排研究用墊圈拉動小車,同時認識我們最常見的力——重力。用墊圈的重力拉動小車,拉力的大小可以測量而且容易控制。本課主要有兩個實驗環(huán)節(jié):第一,組裝用墊圈拉動的小車,認識重力的概念。第二,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第一環(huán)節(jié),我通過引導學生回憶交流生活中各種類型的車及思考它們靠什么動力運動起來,可以喚醒學生原有的關于車運動的認識。再出示組裝小纜車的實驗材料,讓學生嘗試安裝小纜車,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同時讓學生思考三個問題,可以使他們深刻理解如何正確安裝小纜車。這一過程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的頭腦活動起來,而不是機械地按要求去操作,可以提高學生動手實驗的能力。交流時引導學生思考鐵墊圈在裝置中起到什么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使學生明白拉動小車的力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的力進行轉化這一思想。
第二環(huán)節(jié),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茖W新課標提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所以這里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猜測——設計實驗方案——實驗驗證——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這樣一個科學探究活動,體驗通過控制變量進行實驗的方法,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拉力與小車運動的關系。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睂嵺`證明,要提高學生探究實效,保證探究時間,實施較長時間探究就顯得十分必要。否則,沒有較長時間做保證,學生的探究只能是一種形式,一種走過場而已。一節(jié)課(以40分鐘為例)里,必須保證學生有半節(jié)課(20分鐘)進行探究活動。這樣才能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實驗、記錄、討論、交流等,才能達到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本節(jié)課第一、二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自主操作探究的時間共有23分鐘,相信學生也達到了自主探究的效果。
我覺得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在:
1.教師的話比較多,學生回答問題時,我會習慣性地重復描述一下學生的觀點怕其他同學聽不見,顯得有點啰唆。所以語言不夠簡練,應該多一些有針對性的簡短漂亮的評價性語言。
2.第二環(huán)節(jié),設計實驗方案的時間也比較倉促,應該先讓小組充分思考討論交流一下,再提問學生,這樣學生會回答得相對完整一些。
【作者單位:佛山市南海區(qū)獅山鎮(zhèn)蘆塘小學? 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