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懿
這個故事取材于一首被猶太人吟唱了幾個世紀(jì)的古老民謠:一個裁縫的外套破了,他把它改成了背心……
菲比·吉爾曼為這首古老的民謠注入了新的生命——情感,把它演繹成為祖孫二人情深意切的故事。這其實來自她童年的記憶,她的曾祖父就是一位貧窮的猶太裁縫。
把民謠里的裁縫變成爺爺,他就可以為自己的孫子約瑟做任何東西了。他做的第一樣?xùn)|西應(yīng)該是一件大人才能穿的大衣嗎?不,它應(yīng)該是一條毯子!這是一條點綴著星星和月亮的藍(lán)毯子。有了這條奇妙的毯子,就有了一條奇妙的線,把爺爺牢牢地拴在約瑟的成長歲月之中。盡管它后來舊了、破了、小了,從一條毯子變成了一粒紐扣,最后甚至丟了,但它始終伴隨著小約瑟。
約瑟舍不得丟掉它,當(dāng)然不僅僅是因為當(dāng)他還是一個襁褓中的嬰兒時,蓋著它“又舒服、又保暖,還可以把噩夢通通趕跑”。他不能割舍的,還是那種源自血緣的、對爺爺?shù)囊缿佟?/p>
從毯子到外套、背心……接下來,這塊料子還夠做什么呢?情節(jié)的推進是可以預(yù)知的,想象的發(fā)散卻是無窮的。孩子們最喜歡參與這種游戲了,因為這正好符合孩子們的心智。隨著爺爺把那塊料子“翻過來,又翻過去”,“這塊料子還夠做……”他們會歡快地“喀吱、喀吱”地模仿爺爺用剪子的聲音。每當(dāng)遇到困難了,他們都會把“爺爺一定有辦法”說得一次比一次響亮。只是在毯子變成的神奇的紐扣“沒有了、不在了、消失了”的時候,這個聲音才會變成喃喃的低語。他們知道,爺爺也不能無中生有呀。至于那個結(jié)尾,孩子們可能暫時不能深刻理解,但一定會牢記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