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欣林
[摘? ? ? ?要]近幾年來,各式各樣的歌曲火爆全中國,成為社會音樂發(fā)展的熱點,歌曲《小蘋果》借助現(xiàn)代迅速發(fā)展的新媒體力量爆紅全中國。其之所以被眾人所熟識,之所以成功掀起大眾審美浪潮,必然有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也與現(xiàn)代社會環(huán)境、時代文化、受眾心理等多重合力有關。
[關? 鍵? 詞]《小蘋果》;社會音樂;發(fā)展潮流
一、通俗易懂的詞曲成功掀起大眾審美浪潮
《小蘋果》作為通俗易懂作品的代名詞,有著特殊的意義,這類歌曲風格奇異,語言奇特,表現(xiàn)夸張,超出日常中人們的審美慣性,有著“沒有神一般的實力是唱不好”的絕妙。絕大多數(shù)紅極一時的都有“新”“奇”“俗”的特點。它又以通俗易懂的歌詞以及簡單的節(jié)奏被作為火遍全球的中國廣場舞音樂,又具備了帶有中國民族風味的鄉(xiāng)村泥土氣息和強勁明顯的節(jié)奏,抓住聽眾的心理,傳遍大江南北。
一些歌曲如《忐忑》《最炫民族風》《江南style》等,它們的詞曲及風格不盡相同,但大都采用了重復副歌部分的模式,不斷加深聽眾對音樂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記住了音樂的旋律。這一類歌曲的出現(xiàn)豐富了人們的聽覺審美,更改變了他們對音樂潮流的審美走向。
而《小蘋果》的出現(xiàn)更堅定了人們對這一系列歌曲的追捧,它以歌曲加舞蹈的形式,簡單通俗、自娛自樂、歌詞與旋律不斷反復、情感愉悅、便于互動、流傳迅速和個性張揚等特點,更是完全具備著“新”“奇”“俗”的特點。
二、以《小蘋果》為例分析當下大眾對音樂的審美
歌曲《小蘋果》的走紅與其傳播方法及手段上也是息息相關的。
首先,歌詞內容表達情感貼切、直白、朗朗上口。蘋果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愛吃的水果之一,因此詞者用小蘋果來形容身邊所愛的人非常貼切。歌詞中“變成蠟燭燃燒自己只為照亮你,把我一切都獻給你只要你歡喜”更是直白地表達了對愛人那種無比熾熱的情感,甚至為愛甘心付出所有;“你讓我每個明天都變得有意義,生命雖短愛你永遠不離不棄”真摯的告白,通俗易懂,感情表達明顯,沖擊聽者的內心情感。其副歌部分“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么愛你都不嫌多”,歌詞朗朗上口,可謂是歌曲的精髓所在,且歌詞在整個歌曲中多次重復強調,不斷加深印象,而最后的“火火火火火”更是將歌曲推向了最高點。
《小蘋果》有著類似“迪斯科”的復古風,聽到這樣的音樂,人們潛意識中回到了青春時代,覺得自己年輕并充滿活力,隨著節(jié)奏盡情地搖擺,釋放自我,發(fā)泄壓力,這一特點符合了處在各種生活或工作壓力之下大眾的需求,為大眾所喜歡的音樂形式。
特別是此曲以MV的形式推出后,傳播速度飛快,喚醒了廣場舞大爺大媽們的青春記憶,且舞蹈動作簡單易學,邊唱邊跳,廣場舞一般又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心或人們茶余飯后心情放松時所去的各個廣場,對大眾流行的滲透性參考,不論男女老少,身處哪個階層,《小蘋果》都是人們對潮流的一種解釋,所以不管是主動從眾,還是被動灌輸,任何人都無法逃脫《小蘋果》的傳染和侵襲。
三、《小蘋果》一類歌曲大紅大紫背后的反思
《小蘋果》的成功背后能深刻地反映出當今社會的大眾審美現(xiàn)狀,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社會,大眾的壓力越來越大,《小蘋果》一類歌曲的出現(xiàn)成了這些為了生活奔波的大眾對抗壓力和乏味生活的渠道與方式。這是那些傳統(tǒng)的慢節(jié)奏或平平的調調的歌曲所無法滿足的。
由此看來,《小蘋果》這樣的歌曲確實有助于提高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文化生活,不僅讓人們沉浸在熱情如火的音樂中,而且伴之舞蹈,愉悅了身心,發(fā)泄了壓力,增強了體質。由此看來,其之所以爆紅,其最大的原因是迎合了現(xiàn)代社會大眾的審美追求,不僅抓住了人們的心理,更抓住了現(xiàn)代人們生活規(guī)律,達到了迎合大眾的目的,為了創(chuàng)作而創(chuàng)作。
這就說明了,藝術不僅要反映生活,滿足社會需求,更要引領社會文化,做人類精神文明的先行者,以遵循藝術規(guī)律為前提,以大眾審美以及人們社會生活為背景進行創(chuàng)作,不斷創(chuàng)作更好的作品,達到作品與大眾審美相結合,為現(xiàn)代的音樂發(fā)展開辟一條更好的道路。
從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看一首歌曲能否受到大眾的喜愛,第一,要看受眾對象,《小蘋果》這首歌,小孩、中年人、老年人都喜歡;第二,歌詞簡單易懂,表達感情明確,平民化,口語話,使人們能更快地記住歌詞,引發(fā)聽眾的共鳴,這樣更容易推廣普及;第三,歌曲中旋律鮮明,節(jié)奏清晰,重復主體部分,有效運用重復作用,使聽眾一遍一遍加深副歌部分印象,有利于學習演唱;第四,歌曲傳播要有一定的平臺,例如利用廣場舞、微博等現(xiàn)實或者網(wǎng)絡途徑進行宣傳,達到更好的效果?!缎√O果》一類歌曲的出現(xiàn)推動了音樂的發(fā)展,開辟了音樂發(fā)展的新道路,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認識,希望能夠對社會上發(fā)展新的音樂提供一些參考與啟示。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