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殺行為實施之前,老人們幾乎都經(jīng)歷過掙扎、猶豫、求救、失望。這就給了我們發(fā)現(xiàn)和預防其自殺行為的機會。那么,老人自殺前的“蛛絲馬跡”可能有哪些?
1.情緒突然轉變:從抑郁突然轉為焦慮、激動、憤怒或情緒突然放松和平靜;2.特別消極:極端的絕望感、無助感或認為自己沒有價值;3.喪失生活的興趣:不再關心曾經(jīng)對他/她非常重要的活動或事件;4.行為魯莽:做一些危險的事,比如闖紅燈,來顯示求死的決心;5.討論自殺:多達85%的自殺者曾通過言語、日記等方式直接或間接表達他們自殺的想法及計劃,甚至會留下日記給親屬或朋友看。6.儀式化過程:處理好各項事務,如立遺囑、把自己珍貴的東西送人,向自己的親朋好友告別等;7.收集自殺物品:如安眠藥等。
據(jù)調查,很多老人在考慮自殺的時候曾向身邊的人提及過這個念頭,但沒有得到重視;也有人在猶豫不決時想過,如果有人關心我、問我過得好不好,我就不自殺了,但最終沒有得到關心,心里的天平從而擺向了死亡的一邊。
因此,如果我們身邊的親友有抑郁的表現(xiàn),或者口頭有輕生的表示,我們應該高度重視,并設法幫助他們。
識別自殺動向。首先應與老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若在接觸中發(fā)現(xiàn)其有自殺動向(具體表現(xiàn)參考上節(jié)),應及時勸導、撫慰,或求助于專業(yè)人士。
環(huán)境布置。老人住處應光線明亮,空氣流通,整潔舒適。墻壁以明快色彩為主,可掛壁畫、插鮮花。盡量調動老人的良好情緒,使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專人守護。對有強烈自殺企圖的老人,要專人24小時看護,不離視線。尤其在夜間、凌晨、午間、節(jié)假日等情況下,要特別注意防范。
安全管理。自殺多發(fā)生于一瞬間,凡能幫助老人自傷的工具和藥物,均要妥善保管,以免其自傷或一次性大量吞服藥物,造成悲劇。
很多老人都是被家庭逼死的,兒子質問父親“到底死不死”,何異于親手殺父?除了痛罵其不孝,我們也不得不深思,父母怎么就成了兒女的“包袱”?
當前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較高的經(jīng)濟分化,如何輕裝上陣、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是中年人的集體焦慮。而一旦需要長期照顧纏綿病榻的父母,子女多年的辛苦打拼可能就會前功盡棄。在這種高度市場化的理性思維推動下,弱勢的老人便成了被犧牲者,不少老人自己也覺得自己活成了“包袱”,自殺的現(xiàn)象才會越來越多。
值得欣慰的是,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已經(jīng)引起了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近年來,農(nóng)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nóng)村養(yǎng)老保險不斷推進,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保險體系不斷完善,各種社會公益組織也越來越多地關注到獨居老人,給孤獨的老人們送去關懷和溫暖。“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為人子女者,更應牢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努力盡到物質上和精神上的贍養(yǎng)義務。
一個人幸福與否,從不是看風光時如何呼風喚雨,而是看貧弱衰病時如何生活。但愿我們每個人到了暮年,都能活得體面,有尊嚴,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