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豐 謝冬梅 姚立紅 麻飛玲
浙江省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甌北院區(qū),永嘉縣中醫(yī)醫(yī)院肝病科 (浙江 溫州,3251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 自20世紀90年代引起人們關注,當時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發(fā)病率為3.6%~12.9%[1]。隨著社會發(fā)展、飲食譜、生活方式的改變,NAFLD發(fā)病率漸漸上升至15%[2],已經成為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并不完全清楚NAFLD的確切發(fā)病機制,尚無特效治療藥物。NAFLD中醫(yī)臨床分型分為4型[3],中藥和針灸治療有較好療效[4,5],穴位埋線治療脂肪肝也有報道[6],但按中醫(yī)證型分型治療NAFLD鮮見報道。為此筆者觀察按中醫(yī)辨證分型穴位埋線治療NAFLD 的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浙江省永嘉縣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根據(jù)病例納入標準,從肝病科消化內科及針灸科門診共選取100例NAFLD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和盲法(單盲)的原則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其中治療組脫落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NAFLD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①無飲酒史或飲酒折合乙醇量<140 g/周(女性<70g/周);②除外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病、全胃腸外營養(yǎng)、肝豆狀核變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導致脂肪肝的特定疾??;③ 除原發(fā)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區(qū)隱痛、肝脾腫大等非特異性癥狀及體征;④可有體重超重和(或)內臟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代謝紊亂、高血壓等代謝綜合征相關因素;⑤ 血清ALT和GGT水平可有輕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ALT增高為主;⑥肝臟影像學表現(xiàn)符合彌漫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像學診斷標準;⑦ 肝活檢組織學改變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學診斷標準。凡具備以上1~5項和第6或第7項任一項者即可診斷[7]。
1.2.2 中醫(yī)辨證標準 ①濕濁內停證。主癥:a右脅肋不適或脹悶;b舌淡紅,苔白膩。次癥:a形體肥胖;b周身困重,倦怠乏力;c胸脘痞悶;d頭暈惡心,食欲不振;e脈弦滑。②肝郁脾虛證。主癥:a右脅肋脹滿或走竄作痛,每因煩惱郁怒誘發(fā);b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次癥:①腹脹便溏;②腹痛欲瀉;③倦怠乏力;④抑郁煩悶;⑤時欲太息;⑥脈弦或弦細。③濕熱蘊結證。主癥:a右脅肋脹痛b舌質紅,苔黃膩。次癥:a口黏或口干口苦;b胸脘痞滿;c周身困重;d食少納呆;e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④痰瘀互結證。主癥:a右脅下痞塊;b舌淡黯邊有瘀斑,苔膩。次癥:a右脅肋刺痛;b納呆厭油;c胸脘痞悶;d面色晦滯;e脈弦滑或澀。上述證候確定:主癥必備,加次癥 2 項以上即可診斷[3]。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 門診及住院患者,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0歲;臨床癥見右上腹不適、乏力、腹瀉、腹脹、脅痛等;自愿加入本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者。
1.3.2 排除標準 肝衰竭或合并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近4周治療藥物治療脂肪肝者;未按規(guī)定完成療程者;未能按醫(yī)囑配合治療者。排除合并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其他肝病者、合并肝硬化失代償期或疑有肝細胞癌者,心血管、腎臟、血液系統(tǒng)原發(fā)疾病者,精神疾病者,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PGLA線材過敏者。
1.4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糾正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調整飲食結構,肥胖者控制飲食,減輕體重,進行中等量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爬山等。治療組患者接受穴位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取穴:肝俞、脾俞、足三里、中脘、天樞為基本穴位,辯證酌加章門(肝郁脾虛)、豐隆(濕濁內停)、膈俞(痰瘀互結)、陽陵泉(濕熱蘊結) ?;颊哐雠P位,暴露下肢足三里、豐隆、陽陵泉,用0.5%碘伏在上述施術部位由中心向外環(huán)行消毒,醫(yī)者左手繃緊皮膚,右手持微創(chuàng)埋線針快速直刺入穴內,深度為1.5~3.0 cm,進針至肌層,當患者有酸脹麻感后,推動針芯將PGLA線體注入穴內,退出針頭,查無線頭外露,外貼創(chuàng)可貼。其次,患者仰臥位,取穴中脘、天樞,消毒進針1~2 cm。最后患者俯臥,取穴肝俞、脾俞、膈俞,依照上述操作方法埋線,進針時與皮膚呈45°、向脊柱方向斜刺。7 d埋線1次。埋線當天不要洗澡。對照組患者口服利加隆水飛薊素膠囊(國藥H20140470, 德國馬博士大藥廠), 2粒/次,飯前整粒吞服,每天3次。兩組均治療4周后評定療效。
1.5 觀察指標
1.5.1 中醫(yī)證候評分 根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8]。兩組患者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中醫(yī)證候評分,包括脅痛、腹脹、乏力、情緒不穩(wěn)、腹瀉6項臨床癥狀及舌象、脈象2項體征,分數(shù)范圍為0~24分,評分越高代表證候越重。
1.5.2 肝臟酶學及血脂檢測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結束后檢測患者血清ALT、AST、TC、TG水平。
1.5.3 腹部B超檢查 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和治療后行腹部B超檢查。
1.6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ALT、AST及 TC、TG恢復正常,B超顯示肝臟形態(tài)及實質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ALT下降>50%以上,TC下降≥20%或TG下降≥40%,B超顯示重度脂肪肝恢復為輕度或中度恢復為正常。有效:臨床癥狀、體征部分消失,ALT下降>30%但<50%,TC下降≥10%但<20%或TG下降≥20%但<40%,B超顯示重度脂肪肝恢復為中度或中度脂肪肝恢復為輕度。無效:癥狀、體征緩解不明顯,ALT下降<30%,血脂無明顯改善,B超顯示脂肪肝程度無改善。
2.結果
2.1 兩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肝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者血脂改善情況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脂改善情況
2.3 兩組患者肝臟脂肪變性情況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B超檢查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評分情況 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改善情況比較 (分,
2.5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6。
表6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NAFLD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機理不明,目前西醫(yī)治療多應用西布曲明等藥物控制體重、他汀類等降血脂、應用二甲雙胍等藥物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控制血糖,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癥患者用多烯磷酯酰膽堿保肝等[9,10],藥物療效不肯定,且長期服用具有肝毒性。NAFLD屬于中醫(yī)學之肝癖、痰證、肥氣、積證、脅痛、黃疸、濕阻、臌脹范疇,病因有飲食內傷、過食厚味、情志所傷、勞逸失調、高齡腎虛、他病所致等。病機則是脾胃虛弱,脾失健運,導致濕濁內停;濕邪日久,郁而化熱,而出現(xiàn)濕熱內蘊;稟賦不足或久病及腎,腎精虧損,氣化失司,痰濁不化,痰濁內結,阻滯氣機,氣滯血瘀,瘀血內停,阻滯脈絡,最終導致痰瘀互結。其病理基礎與痰、濕、濁、瘀、熱等有關,病位在肝,涉及脾、胃、腎等臟腑,證屬本虛標實,脾腎虧虛為本,痰濁血瘀為標。臨床主要分為肝郁脾虛、 濕濁內停、 濕熱蘊結、 痰瘀互結等證型。治療原則宜疏肝健脾,化痰祛濕,活血化瘀,祛痰散結,清熱化濕[3]。穴位埋線療法是一種穴位刺激療法,集合針刺、埋線、刺血多種療法于一體,發(fā)揮多種刺激效應,具有刺激性強、療效持久、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優(yōu)點[11]。國內有以單一證型選用穴位治療的報道[12],結合中醫(yī)證型選用穴位治療的臨床報道不多。肝俞為肝之背俞穴,可用于治療與其相應的肝臟疾??;脾俞為脾之背腧穴,調理后天之本脾臟的作用;天樞穴為胃經穴位、大腸經募穴,調整腸道功能,改善肝功能;中脘為任脈之要穴,調理肝胃、健脾化痰之功;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之合穴,為人體四大要穴之一,善調脾胃功能,而培補后天之本。以上為本研究所選基本穴位。章門乃足厥陰肝經之穴、為疏肝健脾理氣之要穴,故肝郁脾虛型用之;豐隆為足陽明胃經之絡穴,為治痰之要穴,有形之痰無形之痰都治,調理脾胃,促進運化,豁其痰濁,以杜絕生痰之源;膈俞為血會之穴,有活血養(yǎng)血、祛瘀養(yǎng)肝之用,用于淤血型脂肪肝;陽陵穴主筋病,為足少陽膽經要穴,主濕熱黃疸,加上此穴以治療濕熱內蘊型脂肪肝。上述諸穴相配,恰合本病病機,共奏疏肝健脾、祛濕化痰、祛瘀清熱之功?,F(xiàn)代研究表明,穴位埋線可通過改善胰島素抵抗、調節(jié)脂質代謝及調節(jié)細胞因子(瘦素、脂聯(lián)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發(fā)揮治療效應[13~16]。本研究結果表明,穴位埋線治療NAFLD臨床療效顯著,在改善患者脅肋脹痛、腹泄納差、倦怠乏力、情緒不穩(wěn)等臨床癥狀,降低ALT、AST及TC和TG水平,改善脂肪肝的嚴重程度方面,明顯優(yōu)于口服利加隆。穴位埋線無常規(guī)針灸就醫(yī)頻繁的缺點,又無西藥長期服用可能具有的肝毒性等不良反應,且在治療過程中及治療后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此次按中醫(yī)分型旨在提高臨床療效,各個分型之間的療效差異未能觀察,以及天樞足三里中脘等穴位等對腸道影響,提示可能存在腸道微生態(tài)的改善對脂肪肝的治療作用[17],值得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