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萍
摘 要: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沒有概括,學生就難以形成概念以及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本文提出了根據(jù)文章題目進行概括、根據(jù)關鍵詞語進行概括、根據(jù)人物關系進行概括等概括方法,旨在為小學語文教育同行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概括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1-093-1
概括,是指把事物的共同特點歸結在一起加以簡明地敘述,扼要重述,使文章更簡明,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代心理學家林崇德說:“概括是智力與能力的首要特點。中小學生概括能力的發(fā)展,應看成其智力與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指標?!币虼?,在教學實踐中,我?guī)ьI學生深入文本,歸納并總結了以下幾點培養(yǎng)學生概括能力的方法:
一、根據(jù)文章題目進行概括
我們在學習一篇新的文章時,往往會學習生字詞、精彩段落、生動語句等等,而很少有人會去關注課文的題目。但在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時,文章的題目有時卻起很大作用。薛法根老師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時,就緊緊扣住題目進行引導,我將他的問題歸納一下:1.爸爸是怎樣說的?2.爸爸在怎樣的情況下說的?3.湯姆又是怎么做的?他將這三個問題和題目放到一起,讓學生填空:“在??????? ,爸爸?????? 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其實這段連在一起的句子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樣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有《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文,課堂上我讓學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時就緊扣題目層層提問:1.題目的這句話是誰這樣想的呀?2.他為什么會這樣想呢?學生把問題連起來就能夠概括了“小駱駝因為有大又厚的腳掌在沙漠里行走就不會陷進沙子,有兩層睫毛就能抵擋風沙,有背上的肉疙瘩可以貯存養(yǎng)料,所以他認為自己應該感到自豪才對”。
由此可見,題目往往十分重要,我們圍繞題目多提幾個問題,就能輕松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根據(jù)關鍵詞語進行概括
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不少課文后面的第三題一般會羅列出編者認為比較重要的詞語,這些詞語只要我們進行篩選組合,便可以成為文章的內容概括。例如四年級上冊的課文《九色鹿》課后的詞語有“斥責 發(fā)誓 慚愧 知恩圖報 殘害 靈魂 笑話 背信棄義”這8個詞語,在教授這篇文章時我將這些詞語投影到屏幕上,讓學生選用這些詞語來概括文章的內容,這給概括能力薄弱的學生降低了難度,同學們很快就能概括出主要內容:“九色鹿救了調達一命,調達發(fā)誓會知恩圖報,卻因為錢財背信棄義,帶國王的軍隊捉拿九色鹿,國王最后斥責并懲罰了調達,同時也下令永遠不準傷害九色鹿。”還有同學這樣概括“九色鹿救了調達一命,調達發(fā)誓會知恩圖報,后來卻帶國王的軍隊來殘害無辜的九色鹿,國王知道真相后很慚愧,斥責了調達的背信棄義并永遠不準人們傷害九色鹿?!边@兩種概括是學生從8個詞語中選詞再重組,雖然表述不同但效果一樣,都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準確、簡練地概括了出來。學生的排列組合五花八門,遠遠不止兩種,不知不覺我想到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边@句話,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課堂上看到他們思維的火花在激烈碰撞讓人很欣慰。與此同時,我又想到了另外一句“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一千個哈姆雷特還是哈姆雷特?!币磺€哈姆雷特他不能是別人,他還得是哈姆雷特。內容概括的表述可以是多樣的,但萬變不離每篇文章的主要內容。
《鄭和遠航》課后第3題要求學生復述鄭和第一次遠航的經(jīng)過,一下子讓學生說具體難度較大,我結合第2題的詞語讓學生先概括第一次遠航的經(jīng)過。第2題的詞語是“扶老攜幼 驚嘆不已 嚴陣以待 化險為夷”這4個詞語,我又給學生增加了“鎮(zhèn)定自若”一詞,學生能夠根據(jù)這5個成語將鄭和第一次航海的內容概括出來,而且概括得很好?!班嵑偷拇牫霭l(fā)時,老百姓扶老攜幼到海邊觀看,看到寶船個個驚嘆不已。航行中,與其他地區(qū)和國家友好交往。有時,遇到危險鄭和都能鎮(zhèn)定自若,命令士兵嚴陣以待,所以一次次化險為夷?!痹诟爬ǖ倪^程中學生也加深了對這幾個成語的理解與運用。
三、根據(jù)人物關系進行概括
在全國“現(xiàn)代與經(jīng)典”的教學觀摩課上,我認真聆聽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執(zhí)教的《牛郎織女》一課。后來,她的這節(jié)課受到了全國許多老師的盛贊,其他老師在教到這篇課文時也會紛紛按照竇桂梅老師的教學流程去執(zhí)教?!杜@煽椗肥且粋€民間故事,故事就是圍繞一連串的人,將所發(fā)生的事串在一起的。于是,竇桂梅老師在教學時,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個故事,寫了哪些人物?”學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牛郎、兄嫂、織女、王母、老牛、喜鵲、兒女”,然后她讓學生聊聊中心人物牛郎與其他人的關系,此處讓學生隨意說。經(jīng)過人物的梳理,再讓學生具體說說這篇文章寫了一個什么故事就簡單了很多。之后,我在執(zhí)教故事類的課文時也借鑒了竇桂梅老師教學中的精彩設計。在教授《嫦娥奔月》一課時,我也讓學生找出這個故事的主要人物,當學生找出“后羿、嫦娥、逢蒙”這三個人之后,我讓他們圍繞人物說故事。
通過讓學生找出故事的主要人物,然后讓學生梳理出人物之間的關系,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了較深入的認識,鍛煉了學生提取信息,流暢表達的能力,而且也教會了學生進行內容概括的方法。
綜上所述,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語感的形成、言語智慧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概括能力就如同一粒被遺忘在角落里的種子,只要我們將它拾起好好培植,那這粒種子一定會綻放出絢麗多姿的花朵。所以,我們老師必須抓住教材中的每篇課文,長期訓練,結合具體的課文內容有針對地練習,在文本言語圖式與學生已有的語感圖式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逐步形成較強的理解力和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