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初,“夸夸群”開始在國內各大高校間風靡。所謂“夸夸群”,顧名思義就是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來夸人,不論在你身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只要你在群里簡單闡述一句,隨后附上兩個字——“求夸”,馬上就會有許多“夸友”一擁而上,“有理有據”地對你進行夸贊?!翱淇淙骸钡暮诵木褪菬o論說什么都會被贊美。
“夸夸群”的前身是2014年在豆瓣建立的“相互表揚小組”。在小組內,發(fā)帖者只要發(fā)帖“求夸”,不需要深思熟慮,不需要解釋前因后果,只要你愿意說出來,回帖者就會夸獎你。如今,伴隨著這股“夸夸”風的興起,不少電商平臺還趁勢推出了“夸人服務”,只要花費20元購買服務后,便會被拉進一個群里,群里人會從長相、性格等各個方面夸贊購買服務的人。
許多人對于“夸夸群”的出現表示驚喜,認為換個角度看問題豁然開朗,不失為一種解壓方法;也有一部分人對此表示擔憂:“畢竟問題實際上沒得到解決,有掩耳盜鈴之嫌,且一些夸獎過于浮夸,事實上只會起到反作用。”
多維解讀
“夸夸群”可以有,但別依賴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需要被夸贊,這的確不假,偶爾一試倒可以,但如果過度依賴這樣“虛情假意”的“夸贊”,后果可能就不堪設想了。人有被夸贊的心理需求,但別人的夸贊必須是真誠的。我們也應該保持理性,知道自己是不是配得上別人的夸贊。而在“夸夸群”中的夸贊卻是無原則的,別人根本就不認識你,卻對你說了一大堆夸贊的話,是不是自己就可以信以為真?
誠然,在“夸夸群”中獲得夸贊,讓自己的心情愉悅一下,這無可厚非。但最怕的就是對這樣的群產生了“依賴性”,聽多了好話,其他話都聽不進去了,那就需要警惕了。其實,除了“夸夸群”,還有“懟懟群”,就是說別人不好的話。即使是心理素質好的人,如果總是接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入耳的言論,也會覺得糟心,恐怕最終也承受不了。
當然,不管是“夸夸群”,還是“懟懟群”,大多很快演變成了一種“生意”,只要付了錢,就有人負責夸贊或者責罵。時間久了,購買這種服務的人恐怕會患上心理疾病。去年,曾在網絡上流行的“對噴群”受到了廣泛質疑,但對于“夸夸群”,因為是夸贊,許多人覺得沒什么,覺得只要可以讓心理得到安慰,就應該給予鼓勵。但虛假的夸贊聽多了,也不是件好事。年輕人有心理方面的壓力,可以利用運動、找親朋好友聊天等方式解壓,如果對“夸夸群”過分依賴,則應保持警惕。
不妨把“夸夸群”視作年輕人享受過程的一種方式
“夸夸群”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有專家指出,年輕人“求夸”,表明他們在生活中缺少激勵和支持。這些意見有一定道理,但是,“夸夸群”真的能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嗎?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所謂的“夸夸群”不過是一種信息時代消費主義的表征。消費主義,就是把個人的自我滿足和快樂放到第一位。在這一文化環(huán)境中,消費已不再被看作是一種手段,而是成為目的本身。為消費而消費,就成了消費主義者所要追求的目標。所謂年輕人缺少激勵以致“求夸”,或者缺少動力以致頹廢,很多時候不過是外界的想象。他們所需要的,只是享受過程,僅此而已。
“夸夸群”的走紅也帶來了附加物“懟懟群”,想來它的生命力只會比前者更短暫。為何?因為從后者中能夠獲得的快感遠比前者來得少。至于有人已經開始利用“夸夸群”謀利,實在也是不足為奇。此舉不正為消費主義增添了更生動的注腳嗎?只是,這并不是一筆好生意。理由很簡單,“夸夸群”注定只是網絡世界中的一顆流星。既然如此,對于“夸夸群”既不必批評,也不必推崇,不妨冷靜旁觀,抑或盡情參與。就算“夸夸群”很快消逝了,也大可不必悵然若失,在這個變化太快的時代,會有一波又一波新興事物向我們襲來。很多時候,它們并不具備什么“意義”,也不在乎這些虛無的概念。它們,就是“碎片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