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程彬
手杖,俗稱“拄棍兒”。人們歷來都認為老年體衰或腿腳有病,站立不穩(wěn)行走困難時才需要“拄棍兒”。有些老年人怕“拄棍兒”容易摞下難,即或行走費力時也硬撐著不肯“拄棍兒”,以至于造成了許多不該出現(xiàn)的摔傷和骨折。筆者認為:手杖不僅是行走不便的助手,而且還是多種用途的健身器。
古語說“人老腿先老”。許多中老年人都很注重掰腿、踢腿和壓腿。在練腿時很容易跌倒,而拄棍兒就能避免跌倒,特別是在壓腿增加新高時,更容易出現(xiàn)意外,所以要拄根齊腰高的手杖當“安?!薄?/p>
練下蹲,由于是驟蹲驟起,可能會引起暈眩,容易跌倒,而雙手要是握著手杖的橫拐就安全多了。金雞獨立對高血壓和糖尿病等多種疾病有好處,但在初練時,單腿著地很難站穩(wěn)。若用一根齊腰高的手杖當助手就穩(wěn)法了,站穩(wěn)后,逐漸將手杖提高離地,待晃得厲害時,再將手杖落地拄牢,穩(wěn)當后再提起棍兒,再晃蕩時再拄,直至能完全單腿站穩(wěn)時,再徹底告別拐棍兒,金雞獨立的“功”也就練成了。
醫(yī)學(xué)研究證明:人在登山爬樓時,腿的承重力,是平時體重的四倍多,對膝關(guān)節(jié)軟骨(骨膜)的負擔增加。加之軟骨沒有修復(fù)和再生的能力,所以要盡量地減少對軟骨的損傷。為此,醫(yī)生建議老年人盡量不登山。
筆者76歲了。過去偶爾登山后,膝關(guān)節(jié)酸脹和腿肚得疼幾天,所以就不爬了。為了試驗,去年夏天我拄根自制的登山手杖,爬上了臺階近百級的萬寶公園的小山,由于在向上舉步前,先將手杖拄到上邊臺階,用手助力登攀,所以減輕了膝關(guān)節(jié)的壓力。下山時,先將手杖放到下邊的臺階上拄牢,再移步向下。有了手杖的護衛(wèi),雖然慢些,但減輕了勞累和挫腿。實踐證明:下坡拄的棍兒高些才不用彎腰,所以,登山手杖不需要橫拐,長度以與腰齊平為佳。后來,我拄著這樣的手杖又登上了二百余級的桃山和七八百級的仙洞山,腿膝同樣無不適。
另外,住非電梯樓的老年人,最好自備下頭有膠皮的消閑手杖,拄著它下樓后,放到一樓公用門廳的角落?;胤块g時,再用它助力登樓。
在雨后、冰雪后行走,要選擇平腰高略重一些,最好下頭有鐵尖的手杖,它抓地防滑效果好。在晴好天氣,轉(zhuǎn)圈溜彎時的手杖份量可略輕些,也可叫消閑手杖。筆者就將一根135克重的手杖隨身帶,遇坡就拄著助力;平道上用大拇指和食中兩指拎動進行練指;或在甩臂中用腕折返手杖敲擊臂、肩和背;還可以雙手握棍兒前后左右作彎腰的鍛煉。
綜上所述,老年人不一定非得等到步履艱難時再拄手杖,因時、因地提前拄起消閑手杖來好處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