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鈍
知道鳳生先生的大名要早得多,我家書房里就有一本他的《畫中有話:解讀名畫中的科學元素》,也從《賽先生》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科學》《自然雜志》等新老媒體上讀過他的許多文章,都給我留下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及至后來,有的文章只看標題就猜到出自他的筆下,因為類似的題材專業(yè)美術人士不會寫也寫不出來,如《科學與藝術結合的典范:西方繪畫中的運動》《如何捕捉光色變化的“印象”》《視覺的欺騙:古典名畫是這樣讓你陶醉的》《色域抽象畫成功的科學奧秘》《鮮為人知的秘密:光學儀器如何助力西方寫實繪畫》《腦外傷會激發(fā)人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嗎?》等等,只有既有美術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又具備寬闊科學視野的人方能涉獵,而這樣的作者在國內應屬鳳毛麟角。
以上所列那些議題,多數都已包含在本書之中了,讀者可以細讀并咀嚼品味,相信定能獲得新知和愉悅。全書分為三部分,分別涉及現代繪畫、藝術與生活、繪畫與科學,而以“從科學的角度解讀世界名畫”為幟志。
“現代繪畫”一向是個見仁見智的大題目,喜歡的沉湎其中如醉如癡,厭惡的視如糞土嗤之以鼻,多數公眾則抱著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偶有心動卻又說不出個道理來;何況現代繪畫流派眾多,風格、品味、題材和技法各不相同,因而若非學有專攻,鑒賞和分析現代繪畫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亦難免流人人云亦云的俗套之中。鳳生先生在書中分別介紹了印象派、后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維也納分離派、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等不同的流派,而以揭示畫家的主觀意念和心理活動為線索,例如他用“解放色彩”和“探索空間”來概括野獸派和立體派,以“畫出夢境”和“洞察內心”揭橥超現實主義和分離主義,為讀者了解各個流派的主要特征作了很好的導引。
“藝術與生活的交融”是一個吸引人的題材,鳳生先生的淵博知識和細致觀察力在這方面派上了用場。關于患病的畫家,猜想讀者們可能了解一些凡·高發(fā)瘋的逸聞,然而老年列賓和莫奈的眼疾、達·芬奇的心理焦慮、德·庫寧的阿爾茨海默病,以及這些疾病對他們作品的影響,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則未必十分清楚,欲知其詳就看本書吧。同樣,讀者們可能也聽聞通過《蒙娜麗莎》分析畫中人健康狀況的案例,本書《名畫里的病人和病人畫的名畫》一文,則介紹了專家們從不同時期的畫作中發(fā)現高膽固醇、焦慮癥、馬方綜合征(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舞蹈病、角膜白斑癥、歇斯底里癥等多種疾病的征象。同樣,老饕或如當今某些小資自我標榜的“吃貨”們,可以通過《嘗美食、賞名畫、侃文化》一文,從莫奈、馬奈、德拉克洛瓦、卡拉瓦喬、德加等大師的作品中認識西方的不同美食佳釀。
“繪畫與科學的碰撞”是鳳生先生擅長的題材,以前曾發(fā)表過許多漂亮文章,本書則分別討論了光學、力學、心理學等科學學科對視覺藝術的影響,還有一文專門介紹了光學器材的發(fā)明和應用在西方寫實繪畫中的作用。對科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從《畫家里的科學迷》一文,了解到埃舍爾、馬格利特、達利、修拉、賴利等畫家對科學原理的認識與應用,盡管他們中的多數人一再宣稱自己對科學一無所知。至于中國畫與科學有無瓜葛,鳳生先生在《中國畫有沒有科學性?》一文中已經講清楚了。
愿有更多的人讀到這本書,追隨作者,從古今中外繪畫中體驗人類文明的演進,進而更好地認識我們涉身其中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