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天潤 王景陽
摘 要:影片《洛麗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大學法語教授亨伯特與少女洛麗塔的一段不倫之戀。本文將在女性主義語境關照下,聯(lián)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人格結構理論,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淺析《洛麗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劇成因。
關鍵詞:《洛麗塔》;女性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人格結構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18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175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人格結構理論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具體來講,人格包括三重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一個健康的人格之中,這三種結構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協(xié)調的?!盵1]其中,本我是最基本的,受到力比多(libido)驅動,體現(xiàn)為與生俱來的原始欲望與沖動,是個體最基本的需求,基于享樂原則。亨伯特出于對12歲少女洛麗塔的愛戀,不惜娶了不喜歡的女人黑茲夫人,以繼父身份接近洛麗塔。直到黑茲夫人意外離世,他的本我完全打開,他將正在參加夏令營的洛麗塔接走,開啟一段二人的公路旅館之旅,甚至在洛麗塔的引誘下,他們有了第一次不倫關系。洛麗塔對于亨伯特而言,是誘惑、是原始欲望,亨伯特無法控制內心如洪水猛獸般的本我,明知和未成年少女不倫,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人格的第二的層面為自我,由本我分化而來。自我負責使需求在現(xiàn)實中獲得滿足,遵循現(xiàn)實原則。亨伯特靠寫日記來紓解對洛麗塔的相思苦、在遇到過路盤查的警察時會謊稱自己是洛麗塔的父親而非繼父,這些都是將自己的欲望合理化紓解的體現(xiàn),也是亨伯特自我對于本我的讓步以及對于超我的抵抗。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最高的層面,對本我有倫理道德方面的正向引導作用,遵循完美原則,并包括自我理想、良心兩個維度。在與洛麗塔的最后一次見面中,亨伯特的內心復雜,既有對洛麗塔的迷戀,也有作為一個父親對女兒的心疼,他得知洛麗塔懷孕并生活拮據(jù),便給了她一筆豐厚的錢財。他的自我理想是繼續(xù)擁有洛麗塔,但最終還是于心不忍,這也是超我中良心的顯現(xiàn)。此時自我向超我靠近,同時本我持續(xù)作用,使自我無法達到在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平衡,最終導致亨伯特的自我幻滅。
原著開篇就充分體現(xiàn)了亨伯特在力比多驅動下對12歲少女洛麗塔的愛戀,但如果由此將他斷定為戀童癖變態(tài),則未免過于武斷。在弗洛伊德看來,力比多可以通過三種途徑獲得滿足:一是升華,二是幻想,三是投射。而亨伯特的力比多的滿足,主要是通過投射來滿足的。
一切始于亨伯特少年時期,他在海邊邂逅了同歲的14歲少女安娜貝爾,并與之陷入熱戀,但安娜貝爾意外染上風寒,使這段戀情無疾而終,也使亨伯特的力比多附著于這一時期,具體表現(xiàn)為其愛戀對象始終停留在了9-14歲被他稱作“小仙女”的少女身上。于是,亨伯特將對逝去愛人的愛,投射到了現(xiàn)實中遇到的、與曾經愛人年齡相仿的洛麗塔身上??梢哉f,亨伯特悲劇的源頭,就起始于他力比多的投射。
《小紅帽》這一童話故事可以很好地詮釋《洛麗塔》的結局。弗洛伊德曾對其進行過解析,將其主題歸結于性引發(fā)的危險——受到性的誘惑而與道德倫理背道而馳終將受到懲罰。而西方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則認為,其意義不僅限于道德層面,它“敘述了男女性之間的沖突;這是一個女人勝利的故事[2]。”在女性主義視閾下,毋寧說弗洛姆的這一觀點,對于洛麗塔女性意識的覺醒加劇了亨伯特人格悲劇的產生更具說服力。
亨、洛二人親密關系的開始,始于女方的主動挑逗。而亨伯特并不是與她有過親密關系的第一個男人,這反映出雙方關系的實際主導者是洛麗塔,也是其女性意識喚醒的結果。洛麗塔很清楚如何色誘并利用這個男人,她僅僅將性作為一種交易。這直接影響著亨伯特三種人格的運動。洛麗塔越是主動誘惑,亨伯特對她的占有欲也就越強,即他的本我力量會越大,而他的自我也就越無力在本我和超我的夾縫中抗爭生存。
而到了后期,亨伯特的自我,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反而發(fā)揮著洛麗塔的超我的作用,警醒著洛麗塔二人的這段關系是不應該繼續(xù)下去的?!霸谖覀兤嫣氐?、充滿獸性的同居生活中,我智力平平的洛麗塔漸漸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最悲慘的家庭生活也比亂倫的同居要好得多?!盵3]三年后,生活窘迫的孕婦洛麗塔給亨伯特來信尋求繼父的金錢援助,但她拒絕與其一同離開,這是對過去那場荒唐的禁忌生活的告別,也是對來自亨伯特的男權的一種反抗。這種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反抗,成為了壓倒亨伯特的最后一根稻草,這讓他不再有顧慮,帶著對洛麗塔的留戀,離開了。
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感情,是畸形的愛也是占有,后來當他得知洛麗塔是被奎爾蒂誘拐而后又慘遭拋棄,由于失去了“所屬物”心生憤怒,最終殺死了奎爾蒂,也宣告了自我的毀滅。而洛麗塔女性意識的覺醒,直接使得亨伯特的本我膨脹到自我無法調節(jié),更加劇亨伯特走向自我幻滅。亨伯特的人格悲劇,集中反映了三種人格之間的相互對立沖突。只有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達到平衡統(tǒng)一狀態(tài)時,人格才能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杜高明,陳理宣,王麗,等.咨詢心理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3:40.
[2]弗洛姆.弗洛姆著作精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69.
[3]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著,于曉丹譯.洛麗塔[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233.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賀天潤(1994.6— ),女,漢族,河北深州人,河北師范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女性主義、青年亞文化。
王景陽(1989.12— ),男,漢族,河北易縣人,河北師范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青年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