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五年第五期《長城》,刊出我與劉志榮的對談《沈從文與二十世紀中國》,是我與《長城》結緣之始。
二〇一〇年第一期起,我在《長城》寫一個小專欄,“矮紙斜行”,前面幾年每期都有,后面懈怠,但仍沒有停掉,斷斷續(xù)續(xù),延連至今。我想以后有閑,當鼓勵自己振作,爭取再寫下去。
我寫《沈從文的前半生》,邊寫邊交給《長城》,從二〇一六年第三期至二〇一八年第一期,因獲得認可而感到欣慰。
《長城》創(chuàng)刊四十周年,我回想和它最近十多年的交往,滿懷感念。曾有人問我,怎么給《長城》寫那么多文章?我說,朋友,編輯是極好的朋友,我把刊物也當作朋友。這個回答含糊,認真說起來,是這樣一種朋友相處的舒服感:我感覺自在,自由,它看重的是文章的好壞,而不事先有自己的要求。它是寬和的,我的文章常常極短,大概不太適合這么厚重的雙月刊,它也登了;有時文章又極長,它拿來系列刊出。我這個人,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凡編輯約我寫篇什么樣的文章,總是寫不出,內心慚愧,辜負了約稿的好意。而給《長城》寫稿,完全沒有完成任務的負擔,不要說編輯不知道我要寫什么,連我自己也不知道,等到寫出來了,覺得合適,就發(fā)過去。編輯說,看重的是文字背后可貴的情懷,關于文學,關于生命……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像我這么一個散漫成性的作者,遇到君子之交的《長城》,真是幸運。我珍惜這份友情。
二〇一九年四月十二日
張新穎,一九六七年生于山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獲得第四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文學評論家獎、第一屆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家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第十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多種獎項。
主要作品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著作《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意識》《沈從文的后半生》《沈從文九講》《沈從文的前半生》等;當代文學批評集《棲居與游牧之地》《雙重見證》《無能文學的力量》《置身其中》《當代批評的文學方式》《斜行線》等;隨筆集《迷戀記》《有情》《風吹小集》《讀書這么好的事》等;詩集《在詞語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