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革文
摘 要 在當前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學文言文,采用“四讀”的教學模式,開啟孩子們智慧之門,激活學習動力之窗,音讀、意讀、悟讀、情讀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讓孩子們在讀中把握字的音、詞的義、句深義,以及篇情感。
關鍵詞 音讀;意讀;悟讀;情讀
中圖分類號:H1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7-0200-01
初中教學,文言文是一大重要的版塊。往年教學,采用字字過關,句句落實,大部分學生掌握得也還不錯,但是筆者發(fā)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很難得到提升,教學容易陷入到枯燥乏味的境界之中。
近年來,我校積極摸索并倡導老師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予以教學。這讓我學會大膽將學習的大權放手于孩子手里,為此,對于文言文教學,我通常采用“四讀”法予以教學,教學環(huán)節(jié)流暢,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孩子們也很快把握了學習的方法,在自主學習和小組探究中能得心應手。
一、音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更能體現這個要求,課文在讀之中,慢慢得到了領悟和理解。但是,文言文,通常有通假字、文言難詞,不常用的字詞等,這些字的音,有時很難把握,甚至容易出錯。這個時候,我告訴孩子,在字典和教材注釋的基礎上,發(fā)揮小組的合作方法,分工分任務的查找好所有字的正確讀音:如韓愈的《馬說》中“食”字的音,“食不飽”、“一食或盡粟一石”、“食之不能盡其材” 中,有讀原本音shi,也有讀通假字“飼”的sì的讀音,老師們帶領學生在認真品味句子和領悟教材的基礎上,正確把握每個字的讀音。同時,“一食或盡粟一石”中“石”讀音dàn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少見,教學中應著重給學生予以強調,這樣印象很深刻??!
二、意讀
顧名思義,本環(huán)節(jié)肯定是要求學生把握文段的內容。人教版教材有一個特點,文言文注釋很詳細,每篇文章的字詞注釋相當多。在教學中,我采用“6+1模式”中的自主學習和小組探討。
自主學習,結合書本教材下面的注釋,認真地識記、理解課文內容。筆者要求學生不準帶輔導資料入課堂,只借助教材,在識記所有注釋的基礎上,再進行文段梳理,這樣同等條件下,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組探討,這個環(huán)節(jié),自然針對,一些難點或有爭議之處,比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同義詞聯用、詞類活用現象等,如《小石潭記》中“斗折蛇行”中“斗”、“蛇”兩個字,都是名詞做狀語用,“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那樣”,在小組中發(fā)揮集體力量,探討交流后全班訂正。
三、悟讀
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文段大意,寫作方法,寫作順序等,都將在此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例如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對于全文的游覽順序、小石潭的整體印象、小石潭的主要特點、文章的脈絡層次、修辭比喻的表達效果、動靜結合、正面與側面的結合,老師用ppt的形式呈現出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在商討之中,把握好相關內容。又如《馬說》一文中,我在此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問題是:“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說‘馬嗎?說說‘伯樂、‘千里馬、‘食馬者分別比喻什么人?”,以及“試談談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課堂上盡情發(fā)揮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四、情讀
任何一篇文章,作者都有其獨特情感要表達,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在理解作品中心思想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直至背誦好文章。例如《馬說》中“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一句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遇。教學時引導孩子讀出一種嘆惜、惋惜之情。而“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這一句,則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自然用反問語氣表現憤慨之情溢于言表。另外,“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本句寫食馬者喂馬的情形,很明顯,作者對無知淺薄、愚昧的統(tǒng)治者予以了無情的嘲諷和辛辣的諷刺。
讀,定全課的主線,在讀之中,采用邊讀邊思考問題、邊讀邊探討交流的方式進行教與學,讓孩子們在讀中開始,在讀中結束。讀,反復讀,音讀,讀準字音;意讀,讀出大意;悟讀,讀出內容;情讀,讀出情感。讀,輕松了師生;讀,活躍了氣氛;讀,開拓了思維。
我在教學《答謝中書書》一文時,用一句話直接引入課文后就讓學生結合注釋揣摩該怎樣讀課題,一讀之后,用幾分鐘時間讓生自讀自講文段。接下來便重點落實朗讀美文這一環(huán)節(jié)。多媒體投影溫馨提示,二讀,讀清楚課文的層次:學生先準備,第一層讀到哪兒?第二層又從哪開始呢?學生朗讀第一遍之后,老師隨機插入提示,這篇小美文前是敘后是議;然后要求學生再讀,讀出層次來,層與層之間停一拍;第三遍朗讀要讀出壯美和秀美的意境,老師范讀后學生再讀。此時便完成了第一輪朗讀,學生不僅能流暢地朗讀課文,而且還理清了課文層次,既訓練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又初步把握了美文的意境。再者,我以為,如此一來,也體現了新課標“誦讀古詩文,要有意識地在誦讀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的精神。我的感受:教學文言文再也不枯燥乏味啦!
我真正體會到:文言文教學時,讀,仍然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田強.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四讀”教學法初探[J].學周刊,2016(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