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藏本民族的服飾特色得以保留主要原因是取材自然,源于生活,符合藏族勞動人民的生產(chǎn)勞作方式,簡要對藏族聚集地區(qū)的服飾進行描述。
[關(guān)鍵詞]西藏;服飾;特征
服飾是承載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及審美內(nèi)涵。藏族服飾,從頭到腳一應俱全,主要有動物皮、氆氌制作的僧俗帽類,藏袍、袍裙、長布衫、皮毛坎肩、圍裙,襯衣,僧裝,幫典還有傳統(tǒng)藏靴。藏族不論男女極喜愛穿金戴銀,佩飾就地取材,常用紅珊瑚、綠松石、瑪瑙、翡翠蜜蠟鑲嵌點綴,給人厚重古樸的質(zhì)感。衣領(lǐng)、袖口、飾物圖案花紋豐富特征明顯,辨識度極高。
近代前期藏族服飾樣式變化不大,基本沿襲甘丹頗章時期的傳統(tǒng)。根據(jù)藏族主要的分布地區(qū),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區(qū)域。
一、衛(wèi)藏服飾
城鎮(zhèn)居民服飾,平民男子以長袖裝為主,襟大、袖長,用料為氆氌。內(nèi)穿棉布襯衫,腳穿牛皮底的藏靴,靴面用借植或平絨。夏天戴氈制禮帽,冬天戴橙植或狐皮帽。平民女子夏裝為斜瑪、稽毽質(zhì)的無袖長袍,內(nèi)穿粗布衫,冬裝穿里子為羔皮或夾棉的藏袍,外套棉布罩,腰束幫典。戴次仁金果帽,靴子用氆氌制成。
牧區(qū)服飾,主要指阿里高寒地區(qū)。男子以長袖皮袍為主,襟、袖和底邊鑲上黑色平絨、燈芯絨和毛呢,女子藏袍以著皮袍為主,在板皮外邊鑲上五彩的幫典料,然后用紅、藍、綠等顏色作花紋,在襟、袖口和底邊鑲上黑色羊絨、燈芯絨或毛呢,增加服飾的色彩感和立體感。黑氆氌的藏袍,肩披綢緞為面料水獺皮鑲邊的披肩,藏語稱“甲不力”。
二、康區(qū)服飾
康區(qū)包括云南迪慶藏族自治州,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西藏的昌都,青海的玉樹地區(qū)。史上稱康巴為“人域”,人杰地靈,風景秀美。一年之內(nèi)的民族節(jié)日盛會很多,藏歷年、金馬節(jié)、迎秋節(jié),每逢節(jié)日,康巴漢子、姑娘著盛裝歡慶。
農(nóng)區(qū)藏袍大襟、寬腰、長袖、無扣。注重色彩的艷麗明快。 男子藏袍以掛金絲緞或毛呢等為面料,下擺、襟、袖等處鑲寬大的水獺、豹、虎等珍貴獸皮,白色襯衫外,穿錦緞襖褂夏裝與冬裝基本相同,只是冬天里子加羔皮,夏天為單層,腳穿鉤鼻厚底藏靴,顯得粗獷剎悍??祬^(qū)女子服飾有較大的差異,玉樹、昌都、甘孜等地的女子藏袍制作極為考究,多用織錦緞、毛料為面子,邊鑲一尺余寬的黑白相配的水獺皮,具有很強的立體感和對比感。稻城等地女子盛裝,以五顏六色的花錯植制成的百褶連衣裙,左右胸襟處鑲以紅、黃、綠、藏青、金絲絨三角形,雙袖肘處鑲紅布,袖邊鑲綠布,背部鑲繡吉祥圖案“公熱”,裙邊鑲紅色,色彩鮮麗,裝飾性極強。
牧區(qū)由于多在高寒地帶,男女均以厚重的皮板老羊皮、羔羊皮為袍,上飾線條寬大的五色布、呢料條紋或其他宗教圖紋。氣候稍溫暖的地方夏季以輕、薄的面料里加羔皮,或穿錯植袍。早期穿光板老羊皮褲子,冬天毛朝里,夏天毛朝外,腳穿厚底藏靴,腰際橫插長刀或鐵棍(以防狗),火鐮、后腰吊小刀。女子不佩長刀,在前腰佩吊小刀、針線盒、奶鉤、銀鏈等,服飾基本形狀與玉樹農(nóng)區(qū)相似。
康區(qū)的丹巴縣太平橋的上宅壟、下宅壟和半扇門一帶,至今留著清代遺留下來的古老服飾,每逢重大節(jié)慶日,婦女們都會穿上先人留下來的盛裝歌舞。可能是古老的清代服裝珍品在社會上流行的唯一一處地域。
三、安多服飾
農(nóng)區(qū)婦女多選錦緞為袍面, 白羊羔皮作里皮,純黑、紫青、墨綠、碧藍、咖啡等色為上乘。袍邊、袖口常用橙、黃、綠、藍、靛五色氆氌鑲成一寸寬的花邊,猶如彩虹疊繞,色彩明快艷麗。戴白氈高尖帽,帽尖高約一尺,沿圓綴以黑色布邊。還有一種棉邊帽,俗稱“四片瓦”,是用細棉制作的圓頂小帽,鑲滿了金銀絲織錦花條。靴子由氆氌制成,靴頭、靴幫都用不同色線裝飾,在色線中又夾雜著十字紋作為裝飾,不同的色塊區(qū)劃分單元,圖案十分耐看。
西藏的服飾之所以與內(nèi)地的服飾有很大差異,最根本的原因是西藏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生產(chǎn)方式和基本政治結(jié)構(gòu)不同,我們還需要聯(lián)系藏民族的文化和其基本精神的影響。藏族人民的服飾一開始便與大自然有密切聯(lián)系,制服材料取之于自然,用青稞染色,皮毛,羊皮袍,藏地晝夜溫差大,牧區(qū)風大寒冷,服飾整體厚重。避免了服飾與宗教一體化的僵局,同時一味地突出自然屬性,使其服飾長期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上。
參考文獻:
嘉雍群培.藏族文化藝術(shù)[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07.
[作者簡介]
蘇麗英,山西省原平市人,目前就讀于西藏大學。
[作者單位]
西藏大學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