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斌
一所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學校的學情,使人們很難把它與優(yōu)質的教育和深入的教改聯(lián)系起來。然而,福建省廈門市蔡塘學校(以下簡稱蔡塘學校)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經(jīng)過十余年的課堂教學改革探究,形成了獨具特色、生動而有效的“新課堂”,取得了優(yōu)異的教學成果,引發(fā)和促進了區(qū)域教學改革。
一、“新課堂”研究的提出
蔡塘學校是一所以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為主的公立九年一貫制學校,辦學起始條件非常薄弱。建校初期,學校用兩年時間來建立工作規(guī)范,為學校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管理基礎,使教學質量逐年提高。但也引發(fā)了“蔡塘人”一系列的思考:一是課堂教學呈現(xiàn)更多的是“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狀態(tài);二是青年教師急于出成績,一些“填鴨式”“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方式露出端倪;三是對一所新建校而言,要避免落入“千校一面”的老路子,必須尋找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路。正是基于這些思考,學校提出了“新課堂”理念,并開展了相應的實踐研究。
二、“新課堂”改革的歷程
從2008年開展教學改革至今,學校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經(jīng)歷了四個漸進式的蛻變提升階段,建構了“新課堂”教學改革模式。
1.建構教學案課堂模式,轉變教與學的傳統(tǒng)形態(tài)
在前期的教改理論準備和嘗試中,“蔡塘人”認識到,取得良好課堂教學效益的關鍵在于建構合理的教學模式,使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協(xié)調發(fā)展。于是,學校對“新課堂”提出了兩個核心理念。一是“教學并重”,即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同等重要,不可偏廢。二是“教學合一”,即教師不能只想自己怎么教,而要多想想學生怎么學;學生要在學會學習的同時學會教人,在教人中增進習得,從而實現(xiàn)“在教中學,在學中教”的“教學合一”。
在以上兩個理念的支撐下,學校將教改載體命名為“教學案”。教學案是以記憶遺忘規(guī)律、課堂45分鐘的價值曲線、六段式課堂教學法、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為理論基礎,重在突出教師的導教作用、學法指導和思維啟發(fā),具有“導學、啟思、拓展、提升”的作用。
教學案圍繞三個維度設計與編寫:一是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自主學習出發(fā)建立學習路徑;二是改革教學方式,少教多學,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提高教學效益;三是針對學情差異提出學習要求,落實分層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實踐,教學案逐步形成了“以學定教、以教導學,分層落實、分類發(fā)展”四個概念模塊。
2.融合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經(jīng)過兩年的探究,學校已初步完成了各學科教學案課堂模式的建構,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更加凸顯,教學質量也得到了提高。隨后,學校把教改重心轉移到了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上,就如何在教學案課堂中建構合作學習模式進行了研究。在課堂教學中,則把“合作”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手段,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展示,并通過教師的引導、評價,促進小組成員的共同發(fā)展。
在教學案課堂中,自從采用了“合作學習,展示交流”的教學方式,教與學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合作與展示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這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主動參與的熱情更加高漲。
3.開展學習型展示的研究,突破低效展示的困境
在初期的合作教學中,出現(xiàn)了一些低效展示的現(xiàn)象,如展示目的不明、展示機會不均等,影響了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為此,學校構建了“學習型展示”模式,成為突破課堂展示困境的抓手。
學習型展示通過展示者與學習者對內容進行展現(xiàn)、質疑、探究和拓展,使二者都能實現(xiàn)知識的豐富與能力的提升。對展示者而言,展示是一種表達、證實與展現(xiàn);對學習者而言,展示是一種借鑒、吸收與分享??梢?,展示過程就是一個生生之間、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過程。構建“學習型展示”,首先要明確學習者所具備的基本特征,然后從展示的醞釀、過程的調控等多個維度進行組織和實施??偟膩碚f,學習型展示是必要的、有序的、有效的,既能面向全體,又能兼顧弱勢群體,同時也使低效展示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4.建立班級“互助小組制”,發(fā)展學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教學改革是一個涉及教育教學整體工作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只局限于課堂,而要跳出課堂看教改,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诖?,學校嘗試建立“學生共同體”,把圍繞學習活動的合作小組轉變成綜合型互助小組,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班級“互助小組制”自主管理模式。
“互助小組制”是以小組為基本單元,搭建“自主管理,互助學習”的教育平臺。該模式的建構從小組的建設、文化的培育、機制的運行等方面著手,把互助小組建設為學生學習生活的共同體,通過組員間的相互幫助、互助學習、自主管理,實現(xiàn)小組成員“各展其長,共同進步”的目標。從功能上說,互助小組既是教師管理班級的基本單元,又是學生參與班級課內外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集體。
“互助小組制”跳出課堂做教改,著力于課堂之外,作用于課堂之內,使小組的功能更強了、作用更大了,促進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新課堂”帶來的變化
一是使學生得到了發(fā)展。學習方式的改變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習結構由傳統(tǒng)的“教而后學,課后作業(yè)”轉變?yōu)檎n前“先學”、課中“合作展示,反饋落實”的良性循環(huán)。而能力發(fā)展型的學習任務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是使教師得到了發(fā)展。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由主講者、控制者轉變成參與者、引導者和調控者。在這個過程中,對教師在深研教材、把握學情、駕馭課堂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了,促使教師在不斷學習、實踐、反思、創(chuàng)造中得到了鍛煉和發(fā)展。
三是促進了學校發(fā)展。教學質量實現(xiàn)了大幅度提升,突破了“生源基礎、教學條件限制教學質量”的困境,建立了以“學生參與度、時間有效度、目標達成度”為主要指標的新課堂標準,形成了扎實嚴謹、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教學文化。如今,“以科研促發(fā)展”不僅是學校的需要,更是教師自我提升與發(fā)展的需要。
教學改革由課內而及課外,由教師而及學生,由教學而及教育,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課堂教學改革,而是擴展至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學校試圖通過建立一種長效的教育機制,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并著眼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和自主與合作、表達與交往、探究與創(chuàng)新等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形成“群學、樂學”的課堂生態(tài)。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