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來西亞,由于設備短缺、師資不足等原因,來自不同語言環(huán)境、生活背景的華裔與非華裔學生往往被安排在同一班級上課。華文教學與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同步進行,以華文教學為“主”、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為“輔”。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下,華裔、非華裔學生對同一詞匯的掌握程度存在統(tǒng)計意義上的非絕對差異。其中,帶有強烈口語傾向的馬來西亞華語與漢語同形異義詞是較為典型的案例之一。
關鍵詞:馬來西亞華語;漢語;華裔與非華裔;華文小學;同形異義詞
一、引言
本文通過觀察語用、面訪就讀華文小學(以下簡稱“華小”)的華裔與非華裔學生(各20人),對HSK詞表中使用范圍廣、出現(xiàn)頻率高的9個華語與漢語同形異義詞語(簡稱“馬中同形異義詞”)作出客觀分析。調查發(fā)現(xiàn),在華文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同步進行的情況下,華裔、非華裔學生對于同一詞匯“輸入”與“輸出”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對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其中差異,不僅能夠減少學生(華裔與非華裔)在實際交往中的尷尬與誤會,也能增強他們的表達能力,從而使他們在運用漢語交流時更為自信。
本文中的“馬中同形異義詞”是指在馬來西亞華語中,漢語發(fā)音與漢字字形完全相同(同音同形),但其語義卻存在不同程度差異的詞語。該同形異義詞主要由三種類型組成:詞的義位增多(詞義增多);詞的義位減少(詞義減少);詞的使用方法改變,出現(xiàn)詞義不同狀況,與使用者不存在任何關系,或者即使察覺到了,也會在用詞時刻意作出區(qū)分,用其他詞來代替(詞義轉移或不同)(張鵬程,2018)。
二、基本狀況
以《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2017,以下簡稱《現(xiàn)漢》)為準,以《全球華語大詞典》(2016,以下簡稱《大全球》)、《全球華語詞典》(2010,以下簡稱《全球》)為輔,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從HSK詞表中找出9組在馬來西亞使用范圍廣、出現(xiàn)頻率高的馬中同形異義詞,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對40名華小學生進行一對一面訪。考察工作于2018年7月20日開始,2018年8月24日結束,為期36天。此外,馬來西亞華文媒體相關新聞標題與內容將作為案例以凸顯偏誤情況。這里要說明一下本文選取案例的原則:首先,我們會盡可能選取具有典型性的華—漢詞語案例;其次,也會考慮到該案例發(fā)布的年份(即時效性)。
同時,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搜集法與實地調查法,我們確定了如下選詞標準:該詞為“新HSK1-6級詞匯列表”詞匯;該詞符合在馬來西亞的通用性,即符合被廣泛使用或出現(xiàn)率高的原則;調查者對這些詞的詞義理解與《現(xiàn)漢》完全或部分不符;排除該華語詞所屬義項已收錄于《現(xiàn)漢》的詞匯;排除詞性完全一樣,但語音不同的詞語,即在馬來西亞華語中與《現(xiàn)漢》同形同義但音不同的詞語。最后篩選出9個馬中同形異義詞,設計問卷,進行面訪。
三、案例分析
我們共搜集到9個同形異義詞語,這些詞語在“詞義”“詞用”與“詞性”方面均發(fā)生了變化。從詞義屬性方面來看,這些同形異義詞均為“詞義增多”詞語。在本次調查中,老師先朗讀該詞一至兩遍,學生依據(jù)語感,對詞語的用法或解釋進行判斷,憑第一直覺回答“對”或“錯”后,不允許再做修改。接著繼續(xù)提問:你認為上述“XX”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嗎?你平常說話時,會這樣說嗎?你平常寫作時,會這樣用嗎?最后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
(一)HSK三級詞匯
1.懂
“懂”(dǒng),《現(xiàn)漢》解釋為:動詞,知道;了解:~事。《全球》解釋為:動詞,知道。源于閩南方言。例:“請問飛禽公園怎么去?”“我不~?!报缒恪弧K州有什么特產?【使用地區(qū)】新馬泰、印尼、文萊。在《現(xiàn)漢》中,“懂”可解釋為“知道”;在馬來西亞華語中,“懂”卻有一個常使用于口語的義項,用作動詞,指單純地了解、知道,并不含理解、明白、掌握的意思。黃華迎(2014)認為,這一用法是受閩南方言影響;陳琪(2008)指出,新加坡華語中的“懂”是受英語know意譯影響。例如:
(1)(北根7日訊)首相拿督斯里納吉認為,人民公正黨不懂雪蘭莪州憲法,質疑雪州蘇丹沙拉胡丁遴選雪州務大臣的權力。(《光華日報》,2014-09-07)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懂”的用法是否正確?——(1)“請問飛禽公園怎么去?”“我不懂!”(2)你懂不懂蘇州有什么特產?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17名華裔(42.5%)與20名非華裔(50%)認為,上述“懂”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口語方面,18名華裔(45%)與20名非華裔(50%)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再決定使用“懂”或“知道”。以選項(1)、(2)為例,大部分調查者認為,使用“懂”比“知道”更貼切。書面語方面,18名華裔(45%)與13名非華裔(32.5%)表示,自己平常寫作時,往往用“知道”“了解”來代替“懂”。具體如表1所示:
2.美
“美”(měi),《現(xiàn)漢》解釋為:形容詞,①美麗;好看(跟“丑”相對):這小姑娘長得真~。②使美麗:~發(fā)。③令人滿意的;好:~酒。《大全球》解釋為:①漂亮;好看(跟“丑”相對):~麗。②使漂亮:~容。③質量好;新鮮(多用于口語,可疊用):這魚頭很~,用來煮湯最好。源自閩南話?!臼褂玫貐^(qū)】新馬等地。
由此可知,“美”除了《現(xiàn)漢》的義項,在馬來西亞華語也常用作“新鮮”“滋味鮮甜”“肥沃”的意思,形容食物新鮮、質量好。張鵬程(2015)認為,“美”常用于口語,大部分帶有“擬人化”成分。例如:
(2)現(xiàn)在人要快要美,種的是基因改造菜,只要適當?shù)氖┓?,水分足夠,不時噴灑農藥,就可長出美麗的菜來。(《星洲日報》,2009-10-14)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美”的用法是否正確?——(1)只要適當?shù)氖┓?,水分足夠,就可長出又大又美的菜來。(2)這魚頭又鮮又美,用來煮湯最好了。(3)這只吉娃娃雖然很美,但總愛亂吼亂叫,讓人心煩?。?)很多人已不再理會蔬果是否噴灑了農藥,只求蔬果看起來又大又美。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沒有學生認為上述“美”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1名華裔(27.5%)與18名非華裔(4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以“美”取代“新鮮”,但并不會用作“滋味鮮甜”“肥沃”。選項(1)中的“美”義同“肥沃”;選項(2)中的“美”義同“滋味鮮甜”;選項(3)中的“美”義同“可愛”(如:小白兔長得真美);選項(4)中的“美”義同“新鮮”。由此可知,馬來西亞華語擴大了“美”在《現(xiàn)漢》的主體范圍,可用于蔬果、食物乃至動物身上。書面語方面,沒有學生在平常寫作時這樣用。具體如表2所示:
(二)HSK四級詞匯
3.底
“底”(dǐ),《現(xiàn)漢》有十二個義項。其中,作為名詞的義項有三個:①物體的最下部分:鍋~兒。②事情的根源或內情:交~。③底子:留個~兒。《全球》解釋為:名詞,①基礎。②案底。例:他在警局有~。【使用地區(qū)】新馬。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底”除了增加“案底”的義項外,在口語中還有四個詞典未收錄的名詞義項,即:盤算(心里有數(shù))、準備、經驗、信心(有底氣)。用例如下:
用作“案底”,例如:
(3)(吉隆坡7日訊)經過一輪漂白,國家高等教育基金局(PTPTN)拖欠貸款而被禁出國的人,從移民局黑名單中徹底刪除,但不代表中央信貸情報資訊系統(tǒng)(CCRIS)黑名單也除名,不會留底。(《中國報》,2018-08-07)
用作“盤算”,例如:
(4)預算案公布前,經濟學家、輿論界對于馬來西亞社會經濟不盡如人意及政府財政困境早已心中有了底。(《東方日報》,2015-01-06)
用作“準備”,例如:
(5)這樣說來,即指村長也好,村民也罷,大家心里已有譜,對于地下沙石流失時間已做了個底,只是不知何時及何處,突然無法支撐下去,引發(fā)了塌陷意外。(《中國報》,2017-10-30)
用作“經驗”,例如:
(6)檳州華人大會堂可以成立半專業(yè)華樂團,讓已經有底的畢業(yè)生延續(xù)華樂生涯,學員出外表演獲享津貼。(《東方日報》,2015-11-22)
用作“信心”,例如:
(7)(沙亞南9日訊)今天我會第一次在一號場打,第一局順風場拿下后,心里就比較有底了,第二局在逆風時應該就會好打一點。(《中國報》,2016-4-10)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底”的用法是否正確?——(1)小光有作弊的底,所以考官特別留意他。(2)小華因為在警局留有底,所以大家都帶著有色眼光看待他。(3)茜拉表示自己并非第一次在演唱會“吊威亞”,已經有底了,會全力以赴。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沒有學生認為上述“底”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8名華裔(45%)與6名非華裔(1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對象使用上述“底”的義位。選項(1)、(2)“底”義同“案底”;選項(3)“底”義同“經驗”。書面語方面,沒有學生在平常寫作時這樣用。具體如表3所示:
(三)HSK五級詞匯
4.倒
倒(dǎo),《現(xiàn)漢》解釋為:動詞,①轉移;轉換:~車ㄧ~班。②騰挪:地方太小,~不開身兒。除了上述義項,馬來西亞華語中“倒”也常作為(口語)動詞,意思是退回、返回。例如:
(8)該名外勞開始聞到尸臭味時,以為是動物死后傳出的臭味,豈料,當他倒回去查看時,才驚覺是人類尸體。(《中國報》,2017-03-14)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倒”的用法是否正確?——到銀行匯款要等上好久,所以可以先取號,半小時后再倒回來。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17名華裔(42.5%)與18名非華裔(45%)認為上述“倒”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7名華裔(42.5%)與18名非華裔(45%)表示,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對象使用上述“倒”的義位。書面語方面,14名華裔(35%)與13名非華裔(32.5%)表示,平常寫作時,更常使用“返回”“退回”。當然,這跟他們認為“倒”為規(guī)范詞語并無矛盾,而是與寫作時的詞匯選擇有關。具體如表4所示:
5.登記
“登記”(dēng∥jì),《現(xiàn)漢》解釋為:動詞,把有關事項寫在特備的表冊上以備查考:戶口~?!度颉方忉尀椋好~,“居民身份證”的俗稱。多用于口語。例:我的那張新加坡藍~的使用率相當高,每年都要為一兩個新來的中國學生充當擔保人。【使用地區(qū)】新馬。由此可知,馬來西亞華語“登記”除了《現(xiàn)漢》的義項外,還增加了一個義項, 用作名詞,指“居民身份證”。陳力昭(2011)認為,這一用法是受粵語影響。例如:
(9)(雪蘭莪·八打靈再也13日訊)“紅登記背后的故事”,17歲女孩應該對生命充滿憧憬,但在過去17年來,黃嘉琳的生活卻充滿了疑慮,她成天為自己的身份感到忐忑不安 (《星洲日報》,2014-05-13)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登記”的用法是否正確?——遺失登記的這段日子并不好過,因為總是要“偷偷摸摸”出門。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4名華裔(10%)與8名非華裔(20%)認為上述“登記”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口語方面,20名華裔(50%)與17名非華裔(42.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對象使用上述 “登記”的義位。書面語方面,僅有8名非華裔(20%)表示自己平常寫作時,會將“登記”用作書面語。顯然,相較于非華裔,大多數(shù)華裔調查者都了解“登記”是非規(guī)范詞語。不過,絕大多數(shù)調查者在日常交際中,仍會經常使用上述“登記”的義位。具體如表5所示:
6.殺
“殺”(sh?。?,《現(xiàn)漢》解釋為:動詞,①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弄死:~蟲。②戰(zhàn)斗:~出重圍。③削弱;減少:減~。除了上述義項,馬來西亞華語中“殺”也常用于兩個口語義位:動詞,煮、燙(快速過水)(例:云吞面要先殺一輪冷水,才會變得Q彈);剝開、打開(例:菠蘿蜜要等熟一點才能殺來吃)。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殺”的用法是否正確?——(1)有些人吃蛤蜊喜歡殺久一點,有些人則喜歡吃生一點的,殺一殺即可起鍋。(2)榴蓮還沒熟,得過兩天才能殺來吃。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2名華裔(5%)與3名非華裔(7.5%)認為上述“殺”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2名華裔(30%)與6名非華裔(1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對象使用上述“殺”的義位。選項(1)“殺”義同“煮”“燙”;選項(2)“殺”義同“剝開”。書面語方面,沒有學生在平常寫作時這樣用。具體如表6所示:
7.夜
“夜”(yè),《現(xiàn)漢》解釋為:①名詞,從天黑到天亮的那一段時間(跟“日、晝”相對):~晚。②量詞,用于計算夜:三天三~?!洞笕颉方忉尀椋孩購奶旌诘教炝恋囊欢螘r間(跟“日、晝”相對):~間ㄧ~晚。②夜間很晚:不要太~回家?!臼褂玫貐^(qū)】新馬泰等地。李計偉(2015)認為:“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夜是名詞,無形容詞的用法,但在馬來西亞華語中,‘夜除了名詞的用法,還有形容詞用法,義為‘(夜里的時間)晚,可以受程度副詞修飾;這一用法來自粵語?!崩纾?/p>
(10)通常知道無需回家,才會玩很夜,第一次夜歸,義位有鑰匙不需擔心,誰知兩把鑰匙破不了三個鎖,最后一道木門偏偏被鎖上。(《中國報》,2017-09-25)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夜”的用法是否正確?——(1)非常抱歉,那么夜還把你吵醒。(2)女生不該太夜回家,讓父母擔心!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4名華裔(10%)與7名非華裔(17.5%)認為上述“夜”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8名華裔(45%)與15名非華裔(37.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使用上述“夜”的義位。上述兩個選項都將“夜”作為形容詞,與“那么”“太”搭配,義同“(夜間)晚”。以選項(2)為例,“女生太夜回家”在的“夜”并不一定指“晚上12點”之后,應依據(jù)具體情況而定。書面語方面,沒有學生在平常寫作時這樣用。具體如表7所示:
(四)HSK六級詞匯
8.本事
本事(běn·shi),《現(xiàn)漢》解釋為:名詞,本領:有~。馬來西亞華語口語中,還有一個義項:形容詞,有本事。李計偉(2015)曾對馬來西亞華語這種“形+名”的組合作出分析,認為“受粵語影響,馬來西亞華語中謂詞性的‘形+名組合廣泛存在,為數(shù)不少。”例如:
(11)那時候開始,我知道我不用擔心這個姐妹的愛情,也不用擔心她付不起房租。她其實很本事,非常懂得把握機會,抓緊任何時機?。ā吨袊鴪蟆罚?016-10-14)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本事”的用法是否正確?——華人大多很本事做生意。對4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15名華裔(37.5%)與16名非華裔(40%)認為上述“本事”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20名華裔(50%)與19名非華裔(47.5%)表示,自己平常說話時,會依據(jù)情況、對象,把“很”與“本事”搭配使用。書面語方面,10名華裔(25%)與13名非華裔(32.5%)表示,自己平常寫作時,會將上述“本事”義位用作書面語。具體如表8所示:
9.串
串(chuàn),《現(xiàn)漢》解釋為:①連貫:~講。②名詞,連貫起來的東西:珠子~兒。③量詞,用于連貫起來的東西:一~珍珠。《大全球》增加了兩個義項:①形容言行或態(tài)度狂妄囂張:他這個人目空一切,好~?!臼褂玫貐^(qū)】港澳等地。②挖苦人,使人難堪:說話暗~(說反話;話里有話)?!臼褂玫貐^(qū)】港澳等地。例如:
(12)(馬六甲22日訊)2名在手機通訊應用程式內自稱為“女皇幫”的女學生,是因不滿就讀中一的學妹(13歲),就以“不喜歡講話的方式很串”為由,恫言要糾眾對付該學妹。(《中國報》,2015-05-22)
我們設計了問答題:你覺得以下“串”的用法是否正確?——他把錢往小販身上丟了過去,舉止非常的串?!睂?0名調查者進行測試,調查結果如下:
在40名調查者中,沒有學生認為上述“串”的用法符合華語規(guī)范??谡Z方面,16名華裔(40%)與14名非華裔(35%)表示,雖了解上述“串”的義項有些粗俗,但找不到更貼切的詞語進行替換,與熟悉者交談時會使用這一義項(吵架、打架時使用,則另當別論)。書面語方面,40名調查者均表示,自己平常寫作時,不會使用上述“串”的義位。具體如表9所示:
四、結語
與其他國家留學生不同,本文的40名調查者都能熟練地使用華語與他人交流。然而,能說得一口流利的華語,并不代表他們就能準確運用華語詞匯。以本文20名非華裔調查者為例,他們目前的華文成績普遍處在B、C等級,獲得A者并不多。非華裔學生如果不能掌握華文,就難于在小學評估考試中達到全科及格,也會導致全校及格率滑落。由此可見,華文小學,尤其微型華小的成與敗,非華裔學生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對HSK詞表中使用范圍廣、出現(xiàn)(偏誤)頻率高的9個馬中(口語)同形異義詞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在華文教學與第二語言教學同步進行的情況下,華裔、非華裔學生對于同一詞匯的掌握程度并不完全一致。當然,本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限于客觀條件,收集語料較少,在今后研究中可進一步擴大采樣范圍。
參考文獻:
[1]陳力韶.中馬兩國漢語用詞初探——以《星洲日報》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2]陳琪.新加坡華語詞語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3]黃華迎.馬來西亞華語詞語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4]李計偉.基于對比與定量統(tǒng)計的馬來西亞華語形容詞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
[5]李宇明.全球華語大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6]李宇明.全球華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7]張鵬程.馬來西亞華語與漢語同形異義詞對比研究——以“美”“敏感”“實際”“素質”為例 [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5,(5).
[8]張鵬程.馬來西亞華語與漢語同義異形詞對比研究——以“厲害”“書記”“土豆”為例[J].現(xiàn)代語文,2018,(8).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