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變化”?!缎抡n程標準》也提出“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理念。新課標要求教師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每位學生行為的進步與發(fā)展,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交流、探索、評價,都能動起來、有所收獲,具有成功感。
關鍵詞:學習方式;學習行為;積極評價
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學習是一種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變化”?!缎抡n程標準》也提出“以學論教,教為了促進學”的理念。新課標要求教師面向每一位學生,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關注每位學生行為的進步與發(fā)展,使每位學生在課堂上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交流、探索、評價,都能動起來、有所收獲,具有成功感。為使這一理念能得到有效落實,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研究后發(fā)現(xiàn),教學時應結合學生的實際,切實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xiàn),探討課堂教學設計,從創(chuàng)設情境、學習方式轉變、改變教學方式、評價反饋等方面著手,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學生行為的內部表現(xiàn)。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必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把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發(fā)起來。在《動物裝飾畫》一課的教學中,導入階段采用“情境激趣法”,通過聲音、圖像、圖片等多媒體直觀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快速有效地把學生帶入到課堂中。在課前,準備好動物裝飾畫的作品以及一些動物玩偶等,巧妙地布置在教室里,營造出一種快樂輕松的氛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走進教室后,看到老師精心布置的教室,每個人都對這節(jié)課充滿著好奇心,對課堂懷著積極探索的興趣。
二、
轉變學習方法,突出學生的情感體驗
學習方法是學生行為的外部表現(xiàn),自主、合作、探究是美術學習方式轉變的主旋律。一線教師要思考如何在教學中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真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
(一) 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動物裝飾畫》教學中設計了如下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巧用視覺圖像的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圖像識讀能力。尹少淳先生曾在《談美術教育》一書中提到美術核心素養(yǎng)之圖像識讀,大致的意思是:學生能以聯(lián)系、比較的方法進行整體觀看,感受圖像的造型、色彩等特征;以搜索、思考和討論等方式,識別與解讀圖像的內涵和意義;從材料、技法、風格等方面識別圖像的類別;知道圖像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與價值。在《動物裝飾畫》一課教學中,設計了比較素描與裝飾畫的藝術手法、走近藝術家、走進博物館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強烈的視覺沖擊力下,感受不同形式的畫,造型、材料不同。學生們有感而發(fā),自發(fā)地表述了對兩種畫的理解與感受。
(二) 互動式、交流式的合作學習,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帶來成功的體驗
在《動物裝飾畫》教學中,你畫我猜、我畫你猜的環(huán)節(jié),讓同座位間交流動物裝飾畫的裝飾藝術美,所有的學生參與其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成功的機會,在合作學習中促進學生之間能有效地溝通。探究性學習,能激發(fā)學生自主獲得知識與能力,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情感體驗。如在《動物裝飾畫》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在探究如何進行動物畫的裝飾時,教師巧借教具、名家畫作等,引導學生在交流中獲得裝飾畫的知識。
(三) 積極探求新的學習形式
新的學習形式強調動手實踐,讓學生主動學,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如法國的“做中學”活動,該活動的主要特征是教師引導學生針對某種科學現(xiàn)象進行發(fā)問、討論,引導學生鍛煉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并表述真實的世界。如在《動物裝飾畫》課堂中,制作動物裝飾畫的微視頻運用,“連線第二課堂”激發(fā)學生探究不同的裝飾畫的表現(xiàn)形式等,探索新學習方式。
(四) 轉變教師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
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轉變教學方式,正確認識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傳統(tǒng)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長于對知識的講解和演示,而短于對學生的引導和疏通,忽視了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審美判斷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三、 展評作品,收獲創(chuàng)作與表現(xiàn)的喜悅
(一) 在作業(yè)展評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審美能力
審美判斷指對美術作品和現(xiàn)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在《動物裝飾畫》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作業(yè)展示環(huán)節(jié),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形成了美的認識,展現(xiàn)了自己的審美情趣,表達了自身的審美感受。在展評中也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二) 展評作品,收獲成功
美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學生的每件作品都是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反映,更需要老師和其他學生的肯定。教學中,采用“討論探究法”“實踐感悟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讓每個學生的素能都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了美術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他們的欣賞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總之,讓我們迎著素質教育理論的強勢東風,著眼于學生潛能的喚醒、開掘與提升,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促進學生認識、情感、態(tài)度與技能等方面的和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學生的獨特需要,促進學生有特色地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自己的激情、智慧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描繪新課程絢麗多彩的“教學景觀”。
作者簡介:
盧偉芬,江蘇省鎮(zhèn)江市,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橫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