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勝于雄辯”,這是最有普遍性而且有永遠性的格言。不根據(jù)事實,或甚至違背事實,或捏造事實的辯論,盡管怎樣的花言巧語,終究騙不了人;即使能收到一時的效果,待到事實一揭穿了,那效果會成為逆效果的。到這時言語逾花巧,逆效果來得便愈大。
欺騙有時似乎也有必要。所謂“兵不厭詐”,便肯定了詭詐的效力。其實,盡管你是怎樣善于用兵的人,你能夠出奇制勝,但總要有兵可用。所以用兵的原則依然是忌“巧速”而貴“拙遲”。這一次世界大戰(zhàn),蘇、德之間的旋乾轉坤的戰(zhàn)役,便是這一原則的最具體的說明了。當希特勒對前蘇聯(lián)突然發(fā)動了閃擊戰(zhàn)時,他是多么“巧”,多么“速”。1942年打進了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小胡子不知道會心地微笑了多少次,然而結果怎樣了呢?
專門靠欺詐便能打勝仗,專門靠欺詐便可以收到任何大小事件的成功,天地間絕沒有那樣的事情。要說靠著欺騙便可以治國平天下,那更完全是笑話。那些搞政治的人似乎都中了些蘇秦、張儀的毒,說到政治就好像只有幾套騙人的縱橫捭闔。
今天應該是大家相見以誠的時候了。自己拿出真正的責任心來,大膽地照明自己的丑態(tài),徹底地蕩垢滌污。不是罵人丑便可以掩蓋得了自己的丑。千層的粉飾也把污垢掩蓋不了,理由很簡單,因為污垢根本還是存在。
有誠便能有勇,所謂“真金不怕火來燒”。這種人,他能勇于面對現(xiàn)實,勇于正視自己的過錯,勇于接受批評,更勇于對抗外來的一切橫逆、誣蔑、誘惑、冷視。要怎樣才能夠“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要全靠一個“誠”。老老實實地做人,說話,做事,不存一點損人利己的私心,這樣便能產出舍己救人的犧牲精神。這樣便能夠大無畏。我有什么可怕?可怕的就是自己騙自己!
沒有誠意的人便沒有勇氣。這種人鬼鬼祟祟,專門損人利己,做不來一件堂堂正正的事,說不來一句堂堂正正的話。一耍裝腔作勢,立刻便露出了自己的尾巴。但他們也有一項外來的資本,便是靠他人也沒有誠意。只要你有一毫私心、有一點軟弱,他們便抓到了你這項缺點。于是威脅,利誘,千層的蜘蛛網(wǎng)便罩到你的身上了。這樣的現(xiàn)象四處都是,而以黑字寫在白紙上的特別明顯。但今天是應該相見以誠的時候了,拿出誠意來,大家正大光明地做些對得住人民,也對得住自己的事。
(選自《沫若文集》第十三卷,有刪改)
技法提煉
郭沫若的《相見以誠》屬于議論文中的“感論文”。其文緣事而發(fā)、有感而論,兼用散文筆法,說理的同時也充滿了美感。
要想寫好論述文,關鍵在于通過寫作實踐訓練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構思論述文的能力將隨之提高。邊破邊立,是論述文寫作時的一種很好的思維推進模式。
破與立的論述,表面上看很容易,似乎只要文段間構成對比即可;但是,如果為一個話題設置不同的前提條件,論述的情況便會變化萬千,論述的內容就會精彩紛呈。批判一個觀點,是為“破”;提出與之相對的正確做法,是為“立”。那么,為什么會有相反的觀點呢?仔細想來,是條件限制所致。比如說有感于一種治國策略,我們認為它不好,要提出好的辦法來,總得先把它不好的理由講講清楚吧?
《相見以誠》邊破邊立的論證思維很鮮明。開篇“事實勝于雄辯”,用發(fā)展的眼光強調要尊重事實,是為“立”。緊接著用三段有理有據(jù)的文字證明,長久而言,詐騙只會走向失敗,是為“破”。在延伸到對當今社會的思考時,先談“因誠而勇”,再談“無誠難以成勇”,最后兩段之間構成立與破的關系,這兩段又和前面三段構成先破后立的關系。郭沫若這篇文章不長,但是思維清晰、說服力很強,值得考生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