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討厭我父親
把別人沒用了扔掉的東西,撿回來
一塊泡沫,一截鋼筋,一枚鐵釘
他什么都不舍得
甚至于一張瓦片,半塊爛磚頭
父親的雜物間,堆滿了
各種各樣沒用的東西。讓我覺得丟臉
但是后來,每當我遇到問題了
只要去父親的雜物間里找
總能找到有用的:
一小片鐵皮,一截塑料管
釘子或者繩子。
生活不會總是完美,因為磨損的細節(jié)太多了
而我們也從不會去想
我們丟掉了什么
有一些東西那么眼熟,是我曾經(jīng)扔掉
不知什么時候
父親把它們又撿了回來
(選自本刊2019年第五期“首推詩人”欄目)
樓河品讀:
潘新安的詩總是充滿深情,這首小詩是道日常景觀,展現(xiàn)了不同代際的價值觀差異,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詩人通過一次體驗的敘述,完成了對“父親的雜物間”從質(zhì)疑到理解的過程,從而使兩代人的價值觀差異被拉平。這首詩是細節(jié)化的,但它仍然很凝練,每個舊物的呈現(xiàn)都經(jīng)過精心選擇,它們具有共同的特征:破碎而微弱,沒有一件是具有品牌性質(zhì)的成品。在鮑德里亞稱之為消費社會的今天,這些舊物是沒有任何位置的。父親對這些物品的收藏,實際上也隱喻了他在這個社會里可能的處境。這是令人悲哀的事實。但顯然,“我”的自我預(yù)設(shè)是站在“消費社會”這一邊的,因而詩人理解父親的同時,內(nèi)在著對自己的反思。詩中“只要去父親的雜物間里找/總能找到有用的”,便是這種反思的呈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