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成
【適用話題】寬容 網(wǎng)絡暴力 抗壓能力 道德與社會
【素材分析】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愿做“道德衛(wèi)士”,這本是好事,說明崇尚道德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大家切莫忘記:寬容別人,也是大德。中國有句俗語,叫作“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其實就是告訴人們要有“原諒能力”。尤其是對于像文中丹妮那樣的人,我們更應寬以待之,切莫以“道德”之名行“暴力”之實,以致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速用名言】
1.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這就是寬恕。——美國小說家 馬克·吐溫
2.最高貴的復仇之道是寬容。——法國作家 雨果
人有這樣一種心理規(guī)律:越得不到社會的關(guān)愛就越渴望得到。這種心理極大地加劇了失去關(guān)愛者對社會關(guān)愛的渴求,促使他們在“需要”的天平上不斷加大個人怨恨的砝碼,使自我心理嚴重失衡,并在怨恨的個人意念中走向自殺的極端道路。
我想起這樣一件事,2017年10月1日晚間,在拉斯維加斯的露天音樂會上,64歲的男性帕多克手持自動武器一陣陣射擊參與音樂會的人群,造成至少50人死亡,逾200人受傷,震驚了整個美國社會,被稱為“帕多克隨機槍殺事件!”
帕多克槍殺人群事件本身是個悲劇,但這個悲劇在半年后竟然醞釀了另一個悲劇。2018年4月,帕多克的女伴,62歲的丹妮自殺了。在她的遺書里,丹妮沉痛地講述了自己在男友帕多克作案后所面對的鋪天蓋地的拷問和批判。她說自己在帕多克作案前就已經(jīng)與他分居了,而且努力要走出“兇手的女伴”的陰影,可是來自媒體和輿論的追殺,讓她一次次失去工作,同時失去了60歲以上老年人應有的800美元的政府福利,原本談及婚嫁的男友也因為對方家人的極力反對而分手。在遺書里,丹妮說:“無論如何努力想要向社會證明我不會成為帕多克那樣的殺人犯,但經(jīng)過半年,我仍然是犯人的女伴”,“然后我發(fā)現(xiàn),因為作為犯罪人的家屬,我這輩子已經(jīng)注定被剝奪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這就是現(xiàn)實,所以,我決定放棄活著……”
其實,即使是罪大惡極的罪人,他們也有接受公平審判的權(quán)利。更不用說,丹妮這樣的普通人,更加有權(quán)利為自己辯護,然后被社會原諒。不原諒別人,是因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去聲討犯下錯誤的人,能夠產(chǎn)生一種伸張正義的快感。而在社交媒體上,這樣一種同仇敵愾的情緒更加容易互相傳染,無限放大。
哲學家蘭特在他的巨作《人類情況》中提出,唯一能遏制痛苦的方法就是人類社會的原諒能力。在每一次新聞熱點事件的社會中,但愿人們都能夠不被心中的情緒裹挾,無論是悲傷還是憤怒,都能加以克制。在真相出來之前,冷靜地等待真相;在真相出來之后,讓社會具有一種原諒能力。
(摘自《做人與處世》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