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獸》雖只是一篇一事一理的小品文,但在行文過程中,語言頗有特色。作者沒有運用華麗的辭藻,卻生動、準確地講述了寺僧潛心找石獸,講學家自信地分析石獸丟失的地點的故事,批評了寺僧認識的片面性;正得意時,誰知老河兵又否定了講學家的觀點,而講學家的觀點正符合他“講學家”的身份——理論豐富但實踐不足。文章塑造了“老河兵”的經(jīng)典形象,強調“老”是說他經(jīng)驗豐富,雖然沒有講學家理論多,但實踐出真知。
【妙語連珠】
1.閱十余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
這句話寫了寺僧打撈石獸的過程,連用“棹”“曳”“尋”三個動詞,領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jīng)過,又以“無跡”交代結果,簡潔中不失生動。
2.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
在講學家聽到寺僧在下游尋找石獸無果后,作者以“笑曰”表現(xiàn)了講學家因自己的理論知識豐富而自信。后來,老河兵聽到講學家的觀點后“又笑曰”,一方面寫出了老河兵對自己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的自信,另一方面告訴我們,不能像講學家那樣沒有實踐而盲目自信,否則會被嘲笑。這兩處關于“笑”的細節(jié),展示了人物不同的心理。
3.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這句話用簡潔的語言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在闡述道理的過程中,并沒有點出誰對誰錯,也沒有點出尋找石獸的事,而是用“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這樣高度概括的話語,言簡義豐,發(fā)人深省。
【活學活用】
1.結合語境,解釋下列文段中加點詞的意思。
(1)在家里,他們對我那種不時會發(fā)作的“鄉(xiāng)愁”,總是采取一種容忍和觀望的態(tài)度,有些許同情,然而絕不介入。
(2)他還和別人打架,黝黑的臉上經(jīng)常掛彩,問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說。有一回,我看到幾個孩子圍著他揮拳亂打,邊打邊說:“不信你不哭。”淚水在眼眶里晃,他昂著頭,愣是不讓它落下來。我大喝道:“為什么打人?”他們?nèi)鐾扰芰?,轉眼沒了蹤影。我走上前,想說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轉過身,頭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覺得難過,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2.于越同學在新華書店買書時,遇到了小學時的班主任。請寫一段200字左右的師生對話。要求:人物的語言要富有個性,可有少量的神態(tài)、動作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