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水彩筆記》是一部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憶舊散文,講述的是作者難以忘懷的生活經歷。全書約14萬字,共109篇文章,大抵是千字的小品文。每篇文章相應配上水彩寫生作品,總共近150幅。這種自寫自畫書籍雖然不是首創(chuàng),但畫作是哈爾濱的民居街景,文章寫的是哈爾濱的往事,畫文契合,渾然一體。
尤其是那些樸素文字,短小精練,情真意長,大有返璞歸真的意味。這種大愛聲稀的境界,其實正是文學功力深厚的體現(xiàn)。這讓我想起著名畫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黃永玉在耄耋之年創(chuàng)作自傳體長篇小說《無愁河的浪蕩漢子》來。黃永玉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鬼才”,我想,他卓爾不群的才情當來自包括讀書在內的筆耕不輟的勤奮。
水彩畫的興起,源于18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尤其是英國多位水彩畫家們的豐碩成就。至此,水彩畫漸近完美,發(fā)展成完整的獨自體系。就狹義的定義而言,“水彩畫”是指用水彩顏料,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的繪畫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及不透明水彩兩大領域。上個世紀初,水彩畫進入中國,在歸類上把水彩畫劃到西洋畫的范疇,是根植于各藝術院校的“學院派”畫種。
由于哈爾濱中西合璧的人文歷史,“西化”與“西畫”也因此成為哈爾濱人文風景,也因此促成了煥堤先生青少年時代和水彩畫的淵源,得以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讀于當時的哈爾濱藝術學院附中。其時,坐落于哈爾濱蜚聲中外的中央大街南端一座俄羅斯建筑里的藝術學院是黑龍江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培養(yǎng)戲劇、美術、音樂人才的搖籃。難得的是,當時附中與本科生同在一幢樓里上課,擁有共同的圖書館。這樣,除了美術課的正規(guī)學習,圖書館豐富的藏書使得豆蔻年華的煥堤先生得以吸吮其他藝術的營養(yǎng),將文學、戲劇、音樂的熏陶和感受潛默移化到美術創(chuàng)作之中。這也是縱觀煥堤先生水彩作品中,似乎有著戲劇一樣的故事,有著文學氤氳的彌漫,也有著旋律的流淌與宣泄。這種其他藝術的滲透和素養(yǎng),正是畫家完成高品位的再塑過程。
這一點,我在他不久前在黑龍江美術館演講“一書·一城·一畫——王煥堤的水彩筆記”時得到了印證。
“打小時起,我除了喜愛用畫筆涂鴉之外,還染上了喜愛閱讀的‘惡習。那時,我因少小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只靠母親做些針線活養(yǎng)家糊口,能拿出購書的錢極其有限,因此許多時候是在書店里取站姿蹭書看,或從朋友處借書看,多有還期。在這種狀態(tài)下閱讀,反而更聚精會神,更珍惜閱讀的機會,得到的知識和感悟反而更多、更深……”
在書中,他用粗獷概括的筆觸、無華的文字把時間凝固下來,剝落出當年的回憶和當今的眷戀與反思,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哈爾濱,留下時代的記憶。幾十年來,王煥堤老師“執(zhí)著小畫種,抒發(fā)大情懷”。
扎根在家鄉(xiāng)沃土,潛心作畫,學貫中西,用色彩為家鄉(xiāng)立傳,用正氣為社會明德,用博愛融合中外……
我和煥堤先生交往好幾年了,而且很密切。這得以讓我從更深的層面了解煥堤先生。生活中煥堤先生為人謙和低調,處處體現(xiàn)著一個長者的風范。從他的修養(yǎng)到水彩畫的造詣,不難看出一座城市對一個畫家的影響該有多么重要。
你真的認識哈爾濱嗎?
你真的了解哈爾濱嗎?
那么,就請你觀賞煥堤先生畫的水彩哈爾濱吧。若是方便,推薦你再閱讀一下《哈爾濱水彩筆記》吧,它的“煉成”,實際上就是哈爾濱的一個側影。
作者簡介:曼陀羅,本名張永德。美術、攝影評論家,紀實文學作家。曾任《黑龍江畫報》主編,現(xiàn)供職黑龍江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