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影強
現(xiàn)在PBL可能正處于少有的一種民間與官方都“熱”的狀態(tài)。正式或非正式的STEAM與創(chuàng)客運動都在實踐它;《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建議為學科教學模式。顯然,PBL將成為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必備。盡管PBL以Learning為關鍵詞,站在教師的角度卻必須圍繞PBL研究“教”的實踐(有人稱之為PBT)。教師如何通過PBL活動與學生一起掌握PBL,這里引用一下程序員經(jīng)常遵循的一條原則:make it work,make it right,make it fast,呈現(xiàn)一下個人的學習與思考。
要做到make PBL work,首先面臨一個理解問題,PBL是怎樣的?
回顧一下,知識技能取向的單元教學設計大多是“概念/技能+范例+任務/練習反饋+作品/題目檢測評價”形式。前進一步,疊加上過程與方法維度,用“程序性知識”來進行認知的觀照,將原來內(nèi)隱于活動中的“程序”抽離出來,教與學呈現(xiàn)了新的“樣子”。同理,以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認知觀照,又產(chǎn)生了新的“樣子”。每一次這樣的認知疊加,都促使教與學不斷地走向深化,建立起了一個分析性的教學觀察與評價的三維框架。
從學習的角度來看PBL,會看到與之前的框架不一樣。它有一個驅(qū)動性問題,它要求學生通過一定的“制品”來解決這個問題,它要求學生持續(xù)的探究性認知投入。它在通過問題解決驅(qū)動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認知與理解力的發(fā)展。它重新回到“真實世界的真實問題”來激發(fā)學習。在這里,學習者的“自我系統(tǒng)”現(xiàn)身于學習過程,這里的“自我系統(tǒng)”引自馬扎諾的教育目標新分類學。
馬扎諾的教育目標新分類學,將人的學習行為分成四個層次:知識層次、認知系統(tǒng)加工層次、元認知層次、自我系統(tǒng)層次。知識層次幫助我們make it work(設計如何在PBL中發(fā)生學習),認知和元認知系統(tǒng)加工幫助我們make it right,make it fast(如何讓PBL正確地、更順暢地實施),自我系統(tǒng)則決定我們通過PBL去追求更高的發(fā)展(馬扎諾有具體層次劃分),也可以借用一句隱喻,叫make it better。借助于圖文表征的符號知識,適合通過講授進行傳達。符號與具身操作兼具的技能性知識,宜于通過動作和過程的內(nèi)化進行學習。而涉及到知識與世界、知識與人的關系的主題,則需要學習者的親身參與,去進行生成性學習。如果說以前的三維分析,呈現(xiàn)了一個看山山有骨、看水水有脈的認知與被認知、掌握與被掌握的關系的話,PBL則提供了一個讓我們 “進入山水看山水,帶著問題探山水,構造技術制品重建山水”的人與世界相處關系的探究機會。
此處借用山水隱喻太過浪漫。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對自然過多的“促逼”已經(jīng)嚴重損害了自然生態(tài),反過來造成了人類生活中的各種困境與窘境。眼里只有知識,只有技術,而沒有自我與世界的超越關系的學習方式,也許正是我們需要克服的課程與教學的命題。而納入了自我的課程與教學,方才進入教育的自覺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