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
摘 要:消費時代,消費者不僅僅滿足于商品的使用價值,更為關注其象征意義并尋求自我的表達,以此凸顯身份與地位。手繪品牌Logo于身體局部代替實物,女性上半身以白色紗布纏身,在束縛與高雅中展現女性的優(yōu)美與嫵媚;男性下半身以黑色顏料涂身,在厚重與堅毅中展現男性的美感與力量。男性與女性,低調與高調,帶有超現實的夸張對比,鮮明地展現當下的某種社會現象,借此探討符號的能指與所指,引導大眾建立健康、理性的消費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品牌;消費;符號
從過去的農耕文化到工業(yè)社會,再到現今的大數據時代,時間賦予我們更多的發(fā)展性的同時,也隨之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并趨向于模式化。從遠古時代,先人們就已經發(fā)明了物物交換模式,后演變成以貨幣作為流通手段,這種形式一直沿用至今。不過隨著人口的逐漸壯大,人們的思想也越發(fā)的活躍,創(chuàng)造出各式的消費模式,例如虛擬貨幣,于是消費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物的消費,這些新的特征急劇推動著社會的變化,催發(fā)新的社會景觀,我們將之概括為消費時代或消費社會。
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消費主義也變得空前壯大。費羅姆說:“如果我有錢,即使我對藝術沒有鑒賞力,我也可以得到一幅精美的繪畫;即使我不懂音樂,我也可以買最好的留聲機;我也可以買下一座圖書館,盡管只是為了炫耀之用;我可以買學問,盡管除了作為附加的社會資產之外這學問別無它用?!雹傧M似乎增添了太多的感性,有了欲望,有了盲從,從主動轉化為被動,病態(tài)愈發(fā)凸顯。
當下的消費觀從物的消費過度到符號消費,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消費者而言逐漸淡化,甚至遺忘,轉而變成欲望消費。鮑德里亞曾說:“我們分析的對象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通過何種程序與物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系系統(tǒng)?!雹诋斎藗兊奈镔|需求得到滿足,就會衍生一定的精神需求,于是在消費中人們不再滿足于商品的功能性需求,而是希望借助品牌符號、品牌效應實現自我表達。舉一個簡要的譬喻,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通常會選擇購買符合自身生活水平的物品,這就是一種思維慣式。
精明的廣告商不再以產品的使用價值為賣點,而是想方設法的賦予自己的品牌象征性,理念化,當消費者購買這款產品就意味著擁有了類似愿景、青春、活力這樣美好的意象,而這些意象正是產品使用價值的外延面。然而它的本質卻沒有什么變化,只是通過媒介,以品牌廣告、品牌符號為賣點,這對絕大部分消費者來說具有較大誘惑力。也因此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盜版,假冒偽劣產品。即使它受制于社會文化,但當品牌廣告,品牌符號得到公眾的普遍認可時,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會。鮑曼說:“在消費社會中,消費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進的”。③于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助推和自我暗示中,品牌效應,品牌符號無限放大。消費者更多的喪失了主動消費的思想,轉而開始變成被動消費,被品牌符號感染,甚至被馴化成為消費時代的犧牲品。
在拍攝前期對于品牌Logo 進行了初步篩選,標準便是其知名度、影響力,以及Logo的視覺美感和在圖片中的表現力,于是決定選用以下品牌:香奈兒、迪奧、施華洛世奇、戴瑞、勞力士、維多利亞的秘密、古馳、卡爾文·克雷恩、歐米茄、勞力士。為了能夠簡明、直觀又能展現美感,女性拍攝以高調的形式展現,男性則以低調的形式表現,同時又能形成一種對比關系,從視覺、生理、觀念上展現了消費社會中性別的差異性。
本次拍攝主題立足于品牌、消費與符號,致力于探討消費時代中品牌的符號價值,由此引申出大眾異化的消費模式,以及包含了盲從、攀比、虛榮的消費心理。Logo作為品牌的形象與代表,正是兼具商業(yè)與藝術價值的典型記號,可以幫助消費者在購買時快速定位并引導消費,品牌符號賦予了消費新的含義,將一種物質消費轉變?yōu)橄M儀式。因此消費者追求的不過是品牌象征的身份、地位、階層。
面對這種社會現象,我們需要進行反思,后現代社會的物化關系滿足了自我的認知與幻想,似乎人的價值、身份一定需要通過這些品牌才能得到彰顯,人的欲望也被不斷地放大,這種行為方式讓大眾得到心理的滿足,實則大眾已經喪失理性的判斷力。符號消費帶來了現實世界的物化、異化以及虛擬化,那或許我認為可以稱之為“偽消費”。因此最后我們需要呼吁大眾學會自我約束,不要做符號消費的奴隸,不要在購買的快感,欲望的膨脹中丟失理性的判斷力,成為符號社會的喪尸,望大家保有健康、理性的良性消費觀與價值觀。
參考文獻
[1]費羅姆著,孫愷祥譯,健全的社會 [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107.
[2]鮑德里亞著,物體系[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2
[3]齊格蒙特·鮑曼著,郇建立譯,被圍困的社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