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Wedge雜志網站8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走上溫室強國之路日本農業(yè)研究員山口智治從1996年就開始參加中日共同研究農業(yè)糧食生產的項目,主要研究東北三省的日光溫室——特點是節(jié)能。每次到訪中國,他都感覺到這里的溫室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
2017年中國溫室種植面積為380萬公頃,其中31.7%是日光溫室,65.8%是簡易連棟拱形溫室。山口認為中日溫室種植的共同點是大型溫室收益低,由于初期投資很高,若單位產量不提高就難以回本。據說中國的大型溫室近50%都曾背負經營赤字,因為過去中國的國營溫室只管種植不管贏利。近些年,隨著民營農場越來越多,終于有了賺錢的苗頭。
但中國的單位產量與擁有頂尖種植技術的荷蘭相比,還較低。拿每10畝地的番茄產量來算,荷蘭是65噸,北京的大型溫室最高只有40噸,但這比起2012年20噸的產量可以說已取得長足進步。
山口認為,中國溫室種植的轉折點是“菜籃子工程”。以前中國的生鮮食品供給渠道很短,只在產地周圍流通。寒冬時節(jié),連首都北京也只能買到白菜。解決這一問題的就是“菜籃子工程”,全中國各地逐漸建立起生鮮食品的生產基地,進行糧食品種改良,完善各地零售市場,推動產量增加、流通網絡完善、食材口感提高。溫室種植也在這股潮流中不斷擴大,其產品不僅供給中國國內,還輸出到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如今,許多中國農業(yè)研究者和留學生正在荷蘭農業(yè)的最強學府瓦赫寧根大學學習、研究最新的溫室技術。中國國內的各農業(yè)大學和研究機構也在結合地區(qū)特點進行相關研究。中國溫室種植正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p>
(作者山口亮子,梁碧嫦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