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乾
我家在云南大山里,在村里也是“中產(chǎn)”。但是,家里的資產(chǎn)只能供我讀到高中,我上大學不得不申請助學貸款。
貧困對我造成的打擊,來自去中國銀行還貸的時候。那時候沒有自動還款機,我在陌生的銀行大廳排隊等候,看到前面一個操著上海話的大叔來取款,拎著一個黑色麻袋,把錢一捆一捆地往里放。我當時異想天開地想:他要是我爸該有多好。當叫到我的號時,我甚至想逃,我用有生以來最沒底氣的聲音告訴她:“麻煩您幫我把……400元存進……這個賬號?!睘槭裁从械娜诉@么富有,而有的人這么貧窮?我對這個社會的政治哲學思考,始于這件小事。
我研究生畢業(yè)的時候是有機會還清貸款的。我在復旦拿到過獎學金和助學金,但全被我用來考托福和GRE了。我讀博之前,兩次面臨回家與留學的選擇,我都選擇了更難的路。
讀高中的我,是自卑而敏感的;讀本科的我,是渴望被認可卻能力不足的;到復旦讀研究生時候的我,帶著些過度表達的虛假自負;現(xiàn)在讀博的我,或許是變得更好的一個我。
我的十年貧困生經(jīng)歷告訴我,貧困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更不是值得同情的事,貧困生也有破繭成蝶的機會,前提是你要足夠努力,有足夠的耐心,內(nèi)心足夠強大。
一位作家說出生于貧困的小漁村給了她蔑視權威的勇氣。我不是很贊同。面對權威,出身底層的人多少會帶著一絲卑微。然而,通過努力、成長,我徹底擺脫了狹隘和自卑。我漸漸懂得: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永遠是你正在走的路,以及路的方向,而不是出發(fā)時的位置。
(責任編校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