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偵查是刑事訴訟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與違法犯罪進行博弈的成功與否,在很大方面上與偵查活動是否能夠高效展開密切相關。在刑事訴訟實踐中,起訴和審判對于偵查的依賴性是不可低估的。只有通過偵查,才能查清犯罪事實,查獲犯罪嫌疑人,為檢察院和法院的起訴和審判工作提供材料和根據(jù)。作為一國的公民,該公民天然的享有該國憲法所規(guī)定基本權利,這些基本權利不受公權力的侵害。作為偵查機關,其享有強大的偵查權力,這些權力絕大部分都會對公民的基本權利造成限制或者剝奪。然而為了打擊犯罪活動,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諧,法律要求公民對偵査活動有容忍義務,這是公民要求穩(wěn)定和諧生活所必須付出的努力。然而,偵查權的行使和公民基本權利的保護都有一個限度問題,既不能為了打擊犯罪而不顧公民權利,又不能為了公民權利而放縱犯罪。因此,如何對偵查權進行有效的司法控制,對保障人權和打擊犯罪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刑事偵查;司法控制;偵查權
一、偵查權司法控制現(xiàn)有措施
強制性偵查措施和任意性偵查措施是偵查措施的兩種不同分類。強制性偵查措施是指帶有強制性的、不能以公民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人身權利和財產(chǎn)權利會受到一定限制或者剝奪的偵查措施。任意性偵查措施是指在采取偵查措施時一般要經(jīng)過個人同意或者聽取意見的偵查措施。我國刑事訴訟法對強制性偵查措施和任意性偵查措施沒有進行明確區(qū)分,但是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的偵查措施來看,無論是強制性偵查措施,還是任意性偵查措施都帶有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屬性。有鑒于此,有必要加強對偵查權的司法控制。
為了解決刑事訴訟中刑訊逼供、超期羈押等經(jīng)常出現(xiàn)等違法現(xiàn)象,適應時代發(fā)展,解決刑事訴訟法的實踐問題。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加強了對偵查權的司法控制。其新增的第115條(現(xiàn)行刑訴法第117條)首次規(guī)定了當事人和辯護人等對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超期羈押,不退還保證金,對無關財物進行查封、凍結、扣押并對其應當解除而不解除等違反法律規(guī)定使用查封、扣押、凍結的財物行為,可以向做出該行為的機關申訴控告,不服其作出的決定再向同級檢察院申訴的權利。新增的第54條至第58條(現(xiàn)行刑訴法第56條至第60條)明確規(guī)定了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及其排除程序。除此之外,2012年刑事訴訟法還對查封、技術偵查等實踐中存在的偵査措施的法律地位進行了肯定,規(guī)定了相應的適用程序,在擴充法定偵査方式的同時,通過程序規(guī)則制約偵查權的行使。
在對偵查權的監(jiān)督方式上,我國采用的是二元監(jiān)督方式。即內(nèi)部監(jiān)督和外部監(jiān)督兩種方式。內(nèi)部監(jiān)督是指偵查機關內(nèi)部的專門部門對其他部門的偵查行為進行監(jiān)督,上級部門對下級部門的偵查行為進行監(jiān)督;外部監(jiān)督是指檢察機關對于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進行監(jiān)督并及時提出建議的監(jiān)督方式。
二、偵查權司法控制的困境
(一)偵查機關的偵查權泛化擴大
在我國,公安機關是主要的偵查機關,擔負著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責任。為了能夠更加有效的完成偵查任務,法律賦予了偵查機關廣泛的偵查權力。一是決定和執(zhí)行除逮捕以外刑事強制措施的權力,包括拘留、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和拘傳;二是實行強制性偵查行為的權力,包括搜查、扣押、查封、凍結、人身檢查、郵件檢查、通緝等;三是實行對包括監(jiān)聽、竊聽等在內(nèi)的技術性偵查措施的權力;四是為偵查犯罪或保障訴訟活動順利進行的其他權力。這樣的權力配置,使得公安機關在刑事訴訟過程中幾乎處于核心地位,形成了曾經(jīng)的以偵查為中心的不當做法,導致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形成了做飯、端飯與吃飯的這一固定的案件移送審理的關系。偵查機關的優(yōu)勢地位,使其在面對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時具有了一家獨大的局面,不但導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在偵查程序中難以得到保障,而且導致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和法官審判程序成為一種固定形式,對偵查行為的維護和對偵查結論的確認形成了一種異化的狀態(tài)。
(二)偵查措施不符合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又稱為必要性原則,是指偵查機關在采取偵查措施時要與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和犯罪嫌疑人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不得超過偵查目的必要限度。比例原則重點強調(diào)偵查過程中對武力的使用要有必要限度,不得隨意或者過度使用武力。
實踐中由于過分強調(diào)偵查案件的需要,對于偵查措施的采取往往不符合比例原則的要求。如:①羈押被當作了主要的偵查措施;②在拘留、逮捕的過程中過度使用武力;③在嚴打或者專項打擊斗爭中,一些公安機關為了搜捕犯罪嫌疑人經(jīng)常采取“零點行動”,強制搜查行為在極大的范圍內(nèi)實施,消極作用影響嚴重;④隨意采取查封、扣押、凍結措施,特別是針對一些企業(yè)單位財產(chǎn),介入民事經(jīng)濟糾紛甚至政府拆遷工作等,在民眾中間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三)偵查措施缺乏獨立的司法授權
根據(jù)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的偵查措施中除逮捕需要檢察機關審批之外,其他偵查措施都不需要由其他國家機關審查,而由公安機關內(nèi)部決定。雖然偵查機關內(nèi)部也有審批程序,但是畢竟是自己對自己的授權,沒有受到其他權力的制約。雖然檢察機關對于偵查機關的偵查行為可以進行法律監(jiān)督,但是一方面,檢察權與偵查權同屬公權力,二者有著天然的親密性;另一方面,檢察權與偵查權同屬控訴方,二者有著相同的訴訟方向。這就決定了檢察權作為監(jiān)督主體能夠發(fā)揮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之所以我國的偵查過程實際上由偵查機關單方面自主決定追究犯罪嫌疑人的過程,是因為缺乏中立的第三方介入。
(四)違法偵查缺乏中立的司法救濟
公民在其基本權利遭受侵害時,有權獲得有關機關的救濟。這是享有權利并保障權利不被侵犯的應有之義。徹底的、公正的權利救濟必須是由中立的司法機關在當事雙方平等參與下所做出的裁判,但是在我國,這種救濟不具有徹底性和中立性。
一方面,缺乏中立的司法機關進行裁判。刑事偵查行為在性質(zhì)上仍有不同的觀點,是屬于司法權還是屬于行政權是有關學者爭議的焦點。行政訴訟并沒有將刑事偵查納入受訴范圍,對于違法的偵查行為,受害方無法通過行政訴訟來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F(xiàn)行刑訴法規(guī)定對違法偵查行為的救濟也僅僅是向做出該行為的機關或者該機關的同級檢察機關進行申訴和控告,是將對違法偵查行為的判斷權交給了偵查權的運用者和控訴利益相關者,并沒有設置由中立的司法機關來做出最終的裁決。另一方面,缺少相應的制裁措施。在我國,現(xiàn)有的懲戒措施主要是,對于構成犯罪的違法偵査人員,由檢察機關立案偵査;不構成犯罪的偵查人員,則給予一定的內(nèi)部處分。由于偵查行為具有隱蔽性和偵查機關的部門保護主義,實踐中對于違法偵查的制裁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偵查權司法控制的完善
(一)偵查權司法控制的域外經(jīng)驗
盡管訴訟模式和訴訟理念在世界各國有較大差異,但是在對偵查權的司法控制方面,大多數(shù)國家都肯定司法權對偵查權的介入,特別是法官對偵查行為進行審查,防止偵查權的濫用和擴大。西方各國主要采用的是司法授權模式,即如果某項偵查行為會對公民的人身權利或財產(chǎn)權利造成限制或剝奪,則偵查機關在實施該行為之前必須取得中立法院或法官的授權,并頒布許可令。如果存在緊急情況,則偵查機關也可以立即實施上述偵查行為,但是必須在實施之后,立即報請法院或者法官處理。有些國家采用的是另一種司法救濟的模式,之所以被稱為司法救濟,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嫌疑人及其辯護人如果對有關強制偵查措施不服,可以向一個中立的司法機構或司法官提起訴訟,在訴訟中,司法警察和原作出強制偵查措施的法官都要承擔舉證責任,以證明其強制偵查措施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
(二)建立對偵查權的司法審查制度
鑒于世界各國的普遍經(jīng)驗,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我國探索建立對偵查權的司法審查制度,通過中立的法院來約束和規(guī)制偵查權的行使。
首先,明確司法審查的對象。我國必須明確對強制性偵查措施和任意性偵查措施的對象的區(qū)分,保障司法審查對象的合法權益。
其次,明確司法審查的內(nèi)容。根據(jù)法治的一般經(jīng)驗,對于偵查權進行司法審查的應當限于偵查措施的合法性,即偵查措施的采取是否符合法定的實體條件和實施是否遵循了法定的程序要件。而對于偵查措施的必要性,應當交由更為專業(yè)的偵查機關進行審查。
最后,明確對違法偵查的救濟。強制偵查在被法院認定違法時,違法偵查的相對人應該得到相應的救濟,主要包括:①強制偵查行為被違宣布法或者無效時,應當恢復原狀,如命令退回被沒收的保證金或被扣押的財產(chǎn),解除凍結,命令釋放被羈押人等;②強制偵查行為被宣布違法或者無效時,應當該偵查行為所收集到的證據(jù),根據(jù)非法證據(jù)排除規(guī)則來排除。③法院可以受理公民對于對違法偵查的直接責任人員,利害關系人可以提出民事?lián)p害賠償之訴,請求相關人員對其所遭受的經(jīng)濟損失和精神損害給予賠償。
四、結語
如果偵查權的行使的過程中,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或程序保障措施,公民的安全和自由很可能會受到偵查權的威脅。刑事訴訟的目的不但要對犯罪行為進行打擊,而且要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人權。所以懲罰犯罪的高效性當做刑事訴訟的最高目標,偵查權就很難得到充分有力的正當性的司法控制。對偵查權的司法控制進行完善,這是現(xiàn)代社會民主、和諧、文明、公正的重要標志。
作者簡介:
王守亮(1993.4~),男,漢族,山東濟寧人,西北政法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