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木
梅光迪1890年生于安徽宣城。1910年夏,與胡適同舟北上京城應考。胡適考中官費赴美留學,而梅光迪先是落榜,翌年再次應考,考取清華官費留學生,遂入美國西北大學,后轉(zhuǎn)哈佛大學研究院,專攻文學。期間,梅光迪與胡適探討和爭論“文學革命”,兩人產(chǎn)生分歧,梅光迪此后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反對者之一。1920年梅光迪學成歸國,相繼在南開、東南等校任教,與吳宓等發(fā)起創(chuàng)辦《學衡》雜志,以“文化保守主義”著稱于世。1936年,竺可楨出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梅光迪應竺校長之邀,任浙大文理學院副院長兼國文系主任,后又任文學院院長。
梅夫人李今英原籍廣東中山,也是著名教育家,歷任中山女子師范校長和浙江大學、香港真光書院、澳門嶺南學院、南中國大學、哈佛大學教授等。1920年,她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后稱東南大學)外文系,梅光迪遂得以師生關(guān)系與之相識。當時該校西洋文學教授還有吳宓先生,后來吳回憶說:“李今英盡管
面有微麻,卻氣質(zhì)高雅,才識俱佳?!眹俗钤缗囵B(yǎng)的女大學生,正是“南高”李今英這一屆。當時錄取的8位女生,到1924年畢業(yè)時,她們成為獲取國立大學學士學位的第一屆畢業(yè)生,也是中國第一屆男女同校的大學生?!爸袊钤绲呐髮W生”,是此后李今英的一個頭銜。
卻說梅光迪在留學前已由父母包辦結(jié)婚,原配王葆愛是他的安徽同鄉(xiāng),恰如當年其同鄉(xiāng)胡適和江冬秀,以及浙江紹興的魯迅與朱安。不過,梅的個案與胡、魯不同,胡是“痛并快樂著”,魯是“絕望之于虛妄”,梅是新舊雜糅。原來,王夫人賢惠,能夠忍受長期與丈夫的分離之苦,后來梅光迪成為大教授,將農(nóng)村夫人接來同住,王夫人不慣洋學堂的生活,自動返歸故里,行前且明言丈夫當另娶新婦,后在鄉(xiāng)下生下兒子梅燮和。1923年秋,梅光迪寫信給哈佛大師白璧德,請其推薦自己為哈佛的漢文教員,據(jù)說那是因他與李今英的戀情已至滿城風雨,遂取躲避之計。行前,梅光迪與李今英約定:“待我三年不來而后嫁?!崩畲穑骸罢埓印!庇谑牵罱裼厴I(yè)后,即在家鄉(xiāng)任教,無所旁騖。因父逝返鄉(xiāng)奔喪,得邑中各界人士懇留,乃辭去原職,就任廣東中山女子師范校長。到了1927年,其時東南大學已改稱中央大學,梅教授被聘任為代理文學院院長,遂與李今英在上海結(jié)為伉儷,然后相偕赴美。李今英入哈佛攻讀教育學及“世界婦女”,得碩士學位。其間,她還任中國留學生會會長三年,經(jīng)常參加有關(guān)集會,介紹祖國情況??箲?zhàn)前夕,夫婦返國,李隨夫任教于浙江大學,亦為文學院外文系教授。梅、李兩情相好,其間雖因戰(zhàn)亂時有分離,兩心卻從不曾分開。
抗戰(zhàn)爆發(fā)后,李今英一度赴香港真光書院任教。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被困于孤島。后經(jīng)歷諸多曲折,到達遵義,與梅光迪會合。除在浙大任教外,當時重慶國民政府的國防部因急需大量外交人員,遂委托浙大開設軍官外語補習班,由李執(zhí)教,并授予上校軍銜,后又被授予“光華甲種獎章”。
戰(zhàn)時的浙大,梅光迪是文學院院長,也是竺校長的肱股助手之一,在《竺可楨日記》中,時有其記錄。特別是梅光迪病重乃至逝世期間,竺校長有許多記載。
就在抗戰(zhàn)勝利不久,竺校長面見梅光迪時發(fā)現(xiàn)他“近來精神又不佳”,已有病重之兆。時恰抗戰(zhàn)勝利,竺校長可謂心潮起伏,百感交加,他恍然知覺由杭州西遷西南的幾位教授——歷史學的張蔭麟、教育學的黃翼等,“均已物故”,而訓導長和政治學教授費鞏則“仍然失蹤”,眼下文學院院長梅光迪又重病在身,對此,他“不能不為留念”。
1945年11月,竺校長于“復員”后會晤梅光迪,見其病況加重。梅擬赴貴陽、上海養(yǎng)病,竺校長關(guān)切地詢問校醫(yī)病人能否乘車,又建議病人就近赴貴陽治療。其時,在貴州的文化人謝六逸、馬宗融均因心臟病去世,竺校長極為擔心梅光迪的身體。不久后的12月2日,竺校長夫婦再次看望梅光迪時,發(fā)現(xiàn)他“面腫,完全改變了本來面目,腳也腫,天天須吐,呼吸不暢,似心臟病已至嚴重時期”,遂安排他偕校醫(yī)和夫人赴貴陽省立醫(yī)院,“能住院完全休養(yǎng)自是佳事也?!庇谑?,梅光迪夫婦如約前往。到了貴陽后,醫(yī)生“均束手”,當時西藥盤尼西林奇缺,且“每瓶價三萬元”,竺校長咬牙支持,而“梅太太以晝夜服侍,倦極”。到了20日,梅光迪已病危,不省人事。竺校長多次反復詢問校醫(yī)李天助有關(guān)情況,同時對浙大同仁的身體情況憂心忡忡,他拿來校內(nèi)肺病患者名單,將自己購自美國的魚肝油精丸分發(fā)每人百粒,以做營養(yǎng)的加強。
梅光迪去世后,竺校長心情沉痛,他在日記中寫道:“迪生與余在美國于民一二年間已相識,后至哈佛更熟稔,死后不能不前去執(zhí)紼?!痹诿饭獾系淖返繒?,蔣介石囑人送上挽聯(lián)一副,上書“人師典范”四字。在后來對梅光迪的評價當中,當時竺可楨的一段話是作為“經(jīng)典”的。他說:梅光迪其人也,“其有不可及者三:(一)對于作(做)人、讀書,目標甚高,一毫不茍。如讀書,必讀最佳者,甚至看報亦然。最痛惡為互相標榜、買空賣空。不廣告,不宣傳。
(二)其為人富于熱情。初望之雖儼然不犯,但即之有日,始知其為熱腸。惡惡如仇。對于青年尤愛護備至。(三)不騖利,不求名,一絲不茍。目今貪污之風盛行,欲求而不孳孳求利已屬上乘,而何況不要名乎?但因陳義過高,故曲高和寡。為文落筆不茍,故著述不富,但臨終以前尚有著作之計劃。懷志不售,悲夫!迪生之死,浙大之損失,亦國家之損失。五十年、百年而后,余知其著作必為當時人所瑰寶,是亦可稱不朽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