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亮
李丹,筆名舒音,1959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一個書香門第。李丹的父親李春秋先生,是著名的書畫家。其國畫作品曾在《人民畫報》《林業(yè)畫報》《中國畫報》等刊物上多次發(fā)表。以十九種文字印刷并發(fā)行到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國內(nèi)評論家評論李春秋先生有兩絕:一是他創(chuàng)新的中國快速書法,二是對中國國畫的創(chuàng)新,他被行界稱為“微畫大師”。李丹承繼父業(yè),深耕畫苑,在畫種上山水、花鳥皆能,更長于花鳥,尤對牡丹情有獨鐘,這也許冥冥中更暗含她名字中的“丹”字。
牡丹花卉畫在中國是個老熟的畫題,司空見慣的牡丹題材畫幾乎泛濫,許多畫畫的人,重復著別人,重復著自己,淪為俗套。而李丹偏偏選中牡丹題材為創(chuàng)作重點,令我驚訝。李丹與眾多畫家不同之處在于,她既具有民間藝術、家庭背景的熏陶,又具有學院藝術范式的人文情懷,她的繪畫天賦加創(chuàng)作激情合二為一寄托在筆墨上。在反復閱讀了李丹十幾幅牡丹題材作品后,我頓悟:許多以牡丹為題材的畫家大多以民間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進行圖式,而李丹則重在表現(xiàn)牡丹花王的氣度與統(tǒng)領群芳的特點,因而創(chuàng)作出了獨具特色的作品。她的花鳥畫在寫實與寫意之間,在環(huán)境表達與意象營造之間,體現(xiàn)了中國畫的鮮明特征與時代感,開辟了一塊屬于自己的園地。她的牡丹圖,特別是“白牡丹”畫法,以其新的筆墨、新的語言、新的意象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賞識。
走進李丹的“牡丹世界”,一股濃郁馨香撲鼻而來,一種高雅富貴攝人魂魄。看她的作品能使人平神靜氣,淡化世俗的心境。她的畫雖美但不媚;雖沒有西施的姿步,但也沒有東施的效顰;雖沒有兵馬俑的雄壯,卻有唐三彩仕女的清麗。她筆下的牡丹是其內(nèi)心審美的體現(xiàn),所以能給人以平實、樸素、真切、靈動之感。讀她的畫如置身園圃,表面看畫面充滿了靜,實則靜中有動,動中見雅。她不同于一般畫匠,其優(yōu)勢就在于,她能在筆墨的即興表達與自然界牡丹花卉的逼真描寫之間找到一種得體的平衡,把心中的“美”與自然的“真”凝結(jié)融合在筆墨中,來表達出自己的詩情畫意。
李丹筆下的“白牡丹”更是別具風格,是平淡、通俗、形而下基礎上的形而上。在無色中求有色,在無味中求芳香。她畫牡丹的葉子不是信手涂抹,而是根據(jù)花朵姿態(tài)、大小、向背偃仰、正反變化進行精心布置,使花與葉在畫面變化與運動中尋求一種統(tǒng)一與平衡。既有眾星捧月的簇擁,又有俯仰側(cè)臥的照應,營造出美麗怡人的氛圍?;ㄈ~飄逸、花枝靈動似項莊舞劍,花心緊湊、花瓣舒展如嫦娥舞袖,給人以瀟灑、爽朗、健美之感。其寫意之大,描繪之細,傳達出別具一格的通透融合、氣象華麗的丹青筆墨精神。李丹的“白牡丹”脫離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水墨畫狀態(tài),在團塊造型上做文章,墨色散發(fā)出隱約朦朧的變化意象,揉進了抽象文化元素,凸顯出一種向上、不屈、高貴、華麗之美,使之游蕩于民間與廟堂之間,不但符合大眾口味,也得到專家的駐足凝思。這種雅俗共賞的畫風值得推贊。
由于東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對藝術的理解也不同。西方畫講“像”,中國畫講“意”?!跋瘛笔且粋€畫家初級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體現(xiàn)的是一個畫家的基礎本領,“意”是畫家用藝術手段來體現(xiàn)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及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表達,所以“像”不能作為判斷一個畫家的藝術標準。倘若一個畫家對他所畫物象不感興趣,即使下再大的功夫也不會取得好的效果。李丹深諳其道,她所選擇的繪畫題材基本都是她最喜歡最感興趣的,她的畫之所以耐看耐讀,實際是她生活中的真實感悟和對自然界寫實的高度融合。她不是用畫來以形寫型,以色貌澀,而是用筆下的“牡丹”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對人生的理解。她筆名“舒音”,也暗含此意,她是在用手中的畫筆來抒發(fā)自己與眾不同的“和寡而優(yōu)美的聲音”。
吳昌碩說:“奔放處不離法度,神微處照顧氣魄。”意思是說一個畫家在作畫時既要照顧整體布局,也要注意局部細節(jié)精微的刻畫。畫牡丹看似容易,卻最易落俗,花少則難構圖,花多又易亂,所以才有“牡丹須要半世功,始見妙處方得形”之說。而李丹偏偏選牡丹為自己的繪畫主題,并獲得“活牡丹”美譽,這里自有她的“獨家妙法”。
編輯:劉亞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