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增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康復科,廣東 廣州 511300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因風寒、慢性勞損等因素損傷腰背部肌筋膜、肌組織,而產(chǎn)生的一種病變,多表現(xiàn)為腰背部僵硬、酸脹痛。該病常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1]。本病的臨床治療手段較多,如服用非甾體抗炎藥、中醫(yī)針灸療法,均有一定臨床效果。研究表明,溫針灸治療本病有較好的療效[2]。浮針療法是一種新型的有別于傳統(tǒng)針灸的物理方法。為進一步觀察更加優(yōu)良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筆者采用浮針聯(lián)合溫針灸輔助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與單一行溫針灸治療對比,進行臨床效果評價?,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對象選取62例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針灸康復科就診患者。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1例。對照組年齡34.22~50.86歲,病程1.79~4.45年,觀察組年齡33.38~52.92歲,病程1.58~4.40年,兩組性別、職業(yè)、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1]
1.2 納入標準 ①自愿簽字知情同意書;②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提及腰背肌筋膜的診斷標準:有慢性勞損、受風寒等病史,老年人,體力勞動者多發(fā);腰背部僵硬,可觸及壓痛點,頸肩部酸脹;癥狀可因天氣、勞累等因素而加重;常規(guī)X片可無異常。
1.3 排除標準 ①肝、腎功能不良者;②合并感染者;③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1.4 方法 ①對照組:行單一溫針灸治療?;颊呷⊙雠P位并暴露患處。取委中穴,直刺15~20 mm;雙腎俞穴,直刺14 mm;雙大腸俞穴,直刺16 mm;阿是穴,直刺15 mm;華佗夾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20~25 mm。常規(guī)消毒后,取長30~40 mm,直徑為0.23~0.35 mm一次性不銹鋼毫針[蘇械注準20162270970號,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0支/盒,0.25 mm×40 mm(1.5寸)][2],進針行指切法,后行平補平瀉提插捻轉(zhuǎn)法,使針下得氣。于阿是穴、雙大腸俞穴、雙腎俞穴針柄上套一段3 cm艾條。點燃艾條,燃盡去灰燼,灸兩輪后取針。1次/日,連續(xù)治療15d為1個療程。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浮針治療。浮針(生產(chǎn)批號20150602,南京派福公司生產(chǎn),100支/盒,M號,50 mm)借助專用浮針進針器?;颊唧w位同前。常規(guī)消毒后,取0.25 mm×35 mm無菌針,針體與皮膚呈20°~30°角,借助浮針進針器刺入皮膚,使針體入皮下,沿皮下向壓痛點進針2~3 mm,至軟管入皮下;針芯沒入軟套管,以拇指為中心,行掃撒運動,患者疼痛減輕后,抽出針芯,囑患者行彎腰、直腰運動,3~4 min后插入針芯,行上述運動。選1進針處,抽出針芯,留置軟套管,6~9 h后取針。1次/2d,連續(xù)治療8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5 觀察指標 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行治療前后疼痛程度評分[3]。0分為無痛覺;1~3分為輕微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于治療前和治療后記錄患者VAS評分以及總有效率。
1.6 療效評定 參照《中醫(yī)內(nèi)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試行)》[4]判定。治愈:疼痛等陽性癥狀完全消失,無不適感;顯效:疼痛癥狀明顯減輕70%以上,局部稍有不適;好轉(zhuǎn):疼痛癥狀得到改善,存在部分陽性體征;無效:疼痛癥狀改善不明顯或無改善??傆行?%)=(總例數(shù)-無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 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P<0.05),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相比,aP<0.05;與治療前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0.65%,高于對照組的54.84%(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暈針、血腫或者燙傷等不良反應。
腰背肌筋膜炎常指腰背部筋膜等組織慢性非特異性炎癥引起的病變,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痹癥”、“腰痛”等范疇[5]。臨床上,治療該病多采用針灸、理療、膏藥、推拿、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保守方法治療,均有一定的療效[6-7]。為進一步探究更有效的治療方法,筆者嘗試采用浮針療法輔助溫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并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研究。
隨著對腰背肌筋膜炎機理的認識不斷加深,以及對臨床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一種新的方法應運而生。浮針療法是一種新型的有別于傳統(tǒng)針灸的物理方法,由符仲華博士于1996年發(fā)明[8]。VAS評分,即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可對患者進行疼痛程度評分,將疼痛程度量化,便于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中,治療后,兩組VA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浮針療法較單一溫針療法可明顯降低患者疼痛。單一溫針療法進針手法單一,緩解疼痛效果較差。而浮針療法以中醫(yī)經(jīng)絡學說為基礎,結(jié)合現(xiàn)代醫(yī)學中神經(jīng)反射原理,通過浮針以及進針手法,配合患者適度腰背部運動,改善局部血液運行與組織代謝。此療法具有疏通經(jīng)絡,活血行氣,消炎止痛,可有效減輕炎癥滲出,消除組織水腫,緩解癥狀,以達到減輕患者疼痛的目的,即VAS評分降低。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浮針療法具有顯著臨床療效,明顯改善患者疼痛癥狀?,F(xiàn)代研究也進一步證實,浮針療法可刺激皮下疏松結(jié)締組織產(chǎn)生壓電效應,通過壓電效應釋放出生物電在疏松結(jié)締組織中高效傳播,開放暢通病變部位細胞的離子通道,可達到舒緩痙攣、僵硬肌肉組織,減少對周圍感覺神經(jīng)末梢的刺激,從而緩解疼痛的目的[4][9]。此外,單一溫針療法針刺手法及針刺部位較局限,而浮針療法以特殊的針刺手法及治療部位,可最大限度減少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改善病變部位的狀態(tài),以此達到治療目的。鄭泉國等[10]觀察了浮針療法治療腰背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的中長期療效,表明浮針療法能夠提高患者治療效率,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未出現(xiàn)暈針、血腫或者燙傷等不良反應。表明浮針療法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無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浮針療法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腰背肌筋膜炎臨床效果優(yōu)于行單一溫針灸治療該病,且不良反應較低,具有極高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