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采夫
與韓浩月認識近二十年,從他那里也聽到一些回憶,從小跟著三叔殺豬,上學餓得到地里偷紅薯吃,在縣城開錄像廳賺錢。從零星講述中,知道浩月吃了不少苦,并驚詫于山東怎么比我們河南還窮,因為我小時候吃窩窩頭就咸菜,已經(jīng)自認平生最艱難的生活。但讀完《世間的陀螺》,震撼無可言說,仿佛已根本不認識浩月這個人。原來浩月在酒后吐露的,在眼花耳熱時傾訴的,那些讓我們撫著肩頭安慰的少年往事,不過是他大埠村生活的一塊邊角料、一個漫長故事極短的前奏,而他現(xiàn)實的生活圖景,是我必然承受不住的苦、也想象不到的韌。
我在散文集《十字街騎士》里也書寫我的小濮州,如果和浩月的描寫比較,我的書寫實在歡樂得過分,即使把我爺爺形容成余華《活著》里的福貴,我也只是寫他讓奶奶傷心的同時也愛孩子,寫他去世如回家的淡定。我知道這樣寫很不誠實,我筆下的村子只有福貴歡脫的表象,而《世間的陀螺》寫出了福貴的靈魂。也許我仍然在逃避什么,不能接受童年的村子成為現(xiàn)在這個樣子。而浩月已實現(xiàn)了與故鄉(xiāng)從逃離到回歸、從決裂到和解的過程。浩月已經(jīng)找到了回家的路,我還在途中徘徊。
在書里,我重新認識了浩月的父親,那個處理鄰里糾紛和紅白事的話事人,我的父親和浩月父親挨了同樣的一刀,那個年代還有著命如草芥的余韻,鄉(xiāng)村醫(yī)生的“手藝”好不好輕易判定了他們不同的命數(shù)。在書中我第一次認識浩月的母親,那個他從未提過一次的名字,此時慈祥的皺紋密布,與兒子在電話中相對無言。
《紅與黑》開篇就寫:“真實,殘酷的真實?!闭鎸嵤谴藭牧α克冢v述殘酷的真實,我們讀出了溫柔與憐憫。敢于在散文中直面自己父母的人都是勇者,我所有的文章里,對父母都是寥寥幾句,馬上左右言他,頗有作個揖就跑的膽怯。平靜地寫出父母的一切,韓浩月是個勇敢的人,對故鄉(xiāng)的書寫也是如此?!妒篱g的陀螺》看似對故鄉(xiāng)直接著筆不多,但一切對人的描寫,背后寫的都是故鄉(xiāng),從這個角度,此書也是一部故鄉(xiāng)生死書。
我們70后都喜歡一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面有句話深得我心:“勇者自救,圣者渡人。”從鄉(xiāng)村的泥沼掙扎而出的韓浩月,如何逃離?如何生存?又如何療傷?如何自救?他的人生歷程無需多言,已經(jīng)是70后一個人的史詩。
[意]卡洛·羅韋利 著
楊光 譯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9年6月
為什么我們記得過去,而非未來?時間“流逝”意味著什么?是我們存在于時間之內(nèi),還是時間存在于我們之中?意大利理論物理學家,圈量子引力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卡洛·羅韋利用詩意的文字,邀請我們思考這一亙古難題:時間的本質(zhì)。
王汎森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9年8月
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王汎森先生部分重要文章的結集,涵蓋作者在歷史研究過程中的感想,對學術界動向特別是歷史研究領域問題的觀察和思考,這被作者以“天才為何成群地來”為總結。
秦暉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
著名歷史學者秦暉關于明清交替之際的一組研究文章,以縱向的時間軸論,集中于明末清初;以橫向的領域而言,主要從“農(nóng)民戰(zhàn)爭與土地制度史”的角度出發(fā),考察幾支政治力量的戰(zhàn)時策略以及它們之間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