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青,丁 楓,翟林君,馮仁俊
(揚州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都人民醫(yī)院,江蘇 揚州 225200)
留置導尿是保障患者舒適及預防壓力性損傷和感染的重要措施,是掌握患者出入量的重要依據[1]。但長期持續(xù)留置導尿患者易出現漏尿現象,發(fā)生率為20%~30%[2]。留置導尿漏尿是指安靜、膀胱充盈狀態(tài)下持續(xù)開放尿管,尿液由尿道口溢出[3]。漏尿判斷標準為留置導尿期間,尿道口出現尿液溢出、滲出或漏出,床單或褲子有>10 cm2尿液浸漬[4]。留置導尿期間常見的漏尿問題一直困擾著臨床護理工作[5]。長期留置導尿患者出現漏尿,不僅污染床單位,增加壓力性損傷風險,還影響尿量的正確統計,延誤治療,甚至可能導致尿路感染[6]。導致漏尿的原因很多,與導尿管粗細、插入過深過淺、氣囊內注水量等多種因素有關,老年患者由于尿道括約肌萎縮,盆底肌及尿道括約肌松弛,致使導尿管與尿道內口無法緊貼,易發(fā)生漏尿[7]。牽引法通過重力使導尿管與尿道內口緊貼,達到尿液不外漏的目的[8]。研究表明[9],留置尿管且確認尿管通暢的患者,側牽法對導尿管型號不符、插管深度不妥、氣囊注水量過多或過少等因素引起的漏尿均有預防作用。另有相關研究介紹了直牽法的經驗[10]。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牽引方法預防留置導尿漏尿的效果,以期為臨床留置導尿漏尿患者選擇適宜的牽引方法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對象 選擇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于本院神經內科及老年科留置導尿漏尿的患者80例,男32 例,女 48例;年齡42~95歲,平均年齡(73.6 ± 10.4)歲;疾病診斷:腦出血23例,腦梗死39例,其他疾病18例;留置導尿情況:尿失禁33例,尿潴留35例,因病情需要嚴密觀察尿量而留置導尿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診斷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留置導尿后存在漏尿,經檢查非氣囊內注水量過多或過少引起;符合漏尿判斷標準[2];意識清楚,能有效表達舒適程度;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尿管堵塞引流不通暢;對牽引措施不理解、不配合。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在同一病室時需調整床位,避免相互影響。進行留置導尿操作的護士均通過護理部和科室相關操作考核。所有患者均使用同一廠家生產的一次性硅膠雙腔氣囊導尿管,尿管型號為16~18號,使用前進行質量檢查,女性患者先插入4~6 cm,男性患者先插入20~22 cm,見尿液后再插入 4~6 cm[11],向氣囊腔內注水 15~20 mL[12],使尿管位于氣囊的中心后,輕輕向外拉導尿管[13]。
1.2 方法
1.2.1 牽引方法 牽引材料選用清潔輸液軟袋,內裝120 mL清水,注入紅色顏料防止與普通輸液混淆,貼上“漏尿牽引袋”標簽,重約 124 g[14],牽引繩使用棉線。 牽引時將牽引繩一端拴住牽引袋入口頸部,另一端系在導尿管氣囊注水口前端。觀察組采用直牽法,將牽引繩沿尿管方向與身體縱軸一致成一水平線,牽引袋懸掛于床尾下垂約30 cm。對照組采用側牽法,將牽引繩沿床沿與引流管方向一致下垂約30 cm。牽引時間為每2小時1次,間歇時間為每小時1次,牽引間歇時將牽引袋置于床上,不產生重力,當不再漏尿即停止牽引,保留裝置48 h。若無漏尿即去除裝置,漏尿則繼續(xù)牽引?;颊叻頃r須放松牽引,避免增加外力牽拉因素。
1.2.2 觀察指標 ①留置導尿漏尿預防效果。顯效:牽引1次即不再漏尿;有效:牽引后漏尿暫時消失,需多次牽引或長期保留牽引裝置;無效:牽引后漏尿未消失[9]。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查看尿管接觸部位尿道黏膜,有紅、腫、痛或破潰均為壓力性損傷。③患者舒適度。采用線性視覺模擬評分法[15],根據患者主訴,1~4 分為輕度不適,5~7 分為中度不適,8~10分為重度不適。中、重度不適發(fā)生率(%)=(中度不適+重度不適)/總例數×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頻數、構成比描述。應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留置導尿漏尿預防效果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留置導尿漏尿預防效果
2.2 兩組患者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
2.3 兩組患者舒適度情況 見表3。
3.1 不同牽引方法預防留置導尿漏尿效果 本研究比較了直牽法和側牽法對預防留置導尿漏尿的效果,同等牽引重量124 g,直牽法預防漏尿有效率97.5%,側牽法預防漏尿有效率8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分析原因為直牽法的牽引重力與尿管置入方向和身體縱軸呈水平方向,牽引力不受影響;而側牽法牽引方向與身體縱軸垂直,牽引力有所消退。此外,側牽法牽引繩經腿下穿過或移至大腿根部易受壓,由腿上經過無法保持在同一牽引線上,且易受體位改變影響,以上均為導致牽引效能降低的因素。牽引法預防留置導尿漏尿的目的是將氣囊位置留置在尿道內口處,起到固定和防止漏尿的作用[16]。側牽法因牽引力向一邊傾斜,易使氣囊與尿道內口緊貼不足,預防漏尿的效果不如直牽法。
表3 兩組患者舒適度情況
3.2 不同牽引方法患者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 黏膜壓力性損傷是指使用醫(yī)療設備在黏膜局部所造成的損傷。尿道黏膜菲薄,常受尿液及分泌物刺激,留置導尿管直接接觸尿道黏膜,易引起損傷。本研究中,對照組應用側牽法因重力向一側偏移,造成局部受壓面積減小,壓力增大,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率高達15%。觀察組采用直牽法,導尿管僅接觸尿道,對尿道黏膜造成的側壓力較小,未發(fā)生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
3.3 不同牽引方法患者舒適度情況 一項針對留置導尿管患者的橫斷面分析報告顯示[17],每日留置導尿管生活,對患者而言屬于巨大的應激事件。研究表明,導尿管作為異物留置體內可造成患者不適,留置導尿患者下尿路不適的發(fā)生率高達55%,但多數患者能夠耐受[18]。本研究比較了不同牽引方法對患者舒適度的影響,對照組應用側牽法,中、重度不適發(fā)生率高達40.0%;觀察組應用直牽法,中、重度不適發(fā)生率為1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側牽法導致尿道周圍組織受力不均,易引起患者不適。此外,側牽法牽引物垂于床沿下,易受床邊照護人員或醫(yī)護人員操作觸碰,從而引起患者不適。
直牽法應用于導尿管引流通暢的患者中,在改善留置導尿漏尿預防效果、降低尿道黏膜壓力性損傷發(fā)生情況及提高患者舒適度等方面,均優(yōu)于側牽法,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