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念
在中國天南海北地走了一圈,兩個孩子互相影響,都覺得此行收獲不菲,中國挺有意思的。
王先生夫婦移民美國多年,走的是典型的從留學生到白領(lǐng)的路線。兩人買了房子,生了兒子,打算在美國扎根了。
每到暑假,美國孩子會參加各種夏令營,大一點的孩子會去打工,入鄉(xiāng)隨俗,老王夫婦也每年要給兒子安排這些活動。不過王家還有一個自己的“暑假保留節(jié)目”——帶娃回老家。其實,紐約有不少針對華裔子弟的夏令營,主打“帶娃回中國”,但夫婦倆堅持親力親為。
兒子小王從小是爺爺奶奶來美國帶著,全中文環(huán)境,漢語倒是說得挺利索。等孩子上了小學,兩位老人回中國了,漢語就“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起初,老王夫婦堅持讓孩子在家必須說漢語,但孩子在學校說慣了英語,經(jīng)常是圖省事就直接說英語。他知道,反正爹媽都能聽得懂。老王堅持原則,只用漢語回答,王太太漢語、英語交替使用,一路妥協(xié)到最后的局面就是——老王夫婦在家互相說漢語,跟兒子說話是你說漢語、他講英語,反正大家都能聽明白。
紐約家庭這種雙語情況并不少見。800萬人口的紐約市是個移民城市。幾年前美國人口統(tǒng)計局做過一個社區(qū)調(diào)查,51%的紐約人在家只說英語,剩下的一半在家說啥的都有,其中最多的是講西班牙語的拉美移民,有近25%、187萬人,其次就是講漢語的華人,有42萬人。很多移民家庭都是第一代說母語,第二代說英語。
老王相信,漢語絕對是兒子未來的競爭優(yōu)勢,不能丟。兒子上小學時,夫婦倆每個周末都帶他去中文學校上課。孩子上初中以后,借口學校作業(yè)多,徹底把讓他頭疼的中文課給抵制了。好在每年暑假有回老家的“節(jié)目”。老王私下覺得,這就好像是送孩子去“漢語強化營”。他知道華盛頓有所育英學校,其負責人去年入選全美特許學校大會名人堂。學校的特色是“沉浸式教育”,學生不是“上中文課”,而是“用中文上課”,所有的核心課程都用雙語上。老王說,“帶娃回家”也是種“沉浸式學習”。
孩子大了,回中國也有煩心事。比如,正宗的中餐他吃不慣,上不了美國一些社交媒體他也很惱火。不過,每次回中國漢語能流利一陣子,老王覺得這也值了。
今年回老家,兒子有了個小伙伴。那是他的同學兼鄰居,一個猶太孩子。這孩子的爸爸在投資銀行工作,曾經(jīng)被外派到中國,把全家都帶去生活了兩年。兩家平時關(guān)系不錯,兩個孩子在一起偶爾還說說漢語?,F(xiàn)在美國孩子能說漢語的其實還真不少。從2007年開始,美國的大學委員會就為高中學生提供漢語先修課程考試,3年后報名參加考試的人數(shù)翻了一倍,在大學里選修中文的學生同期也增加了一倍多,達到6萬多人。如今又是十來年過去,能講漢語的美國孩子數(shù)量更多,在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會尤其如此。
小王的漢語雖然稀松,比起猶太同學還是強了不少。這次到中國,老王又驚奇地發(fā)現(xiàn),猶太孩子對中國的美食還挺熟悉的,某種程度上對中餐的興趣比自己兒子還更大一點。在中國天南海北地走了一圈,兩個孩子互相影響,都覺得此行收獲不菲,中國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