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祥 王 東 翟文娟 袁 攀
(陜西地礦漢中地質(zhì)大隊有限公司 漢中 723000)
礦體厚度是礦床評價的重要指標(biāo)之一,各種探礦工程是了解礦體厚度最直接手段,但多數(shù)情況下布設(shè)的探礦工程未必都是與礦體真厚度方向相一致,故常需要將所獲得的視厚度換算成真厚度。但有時由于某些礦體傾角的不同,采用的資源儲量計算方法也不盡相同,所以有時也需計算出礦體的鉛垂厚度或水平厚度。對于天然露頭或坑道中礦體的視厚度而言,多數(shù)情況下視厚度與真厚度間只有一個夾角,只須用正弦或余弦函數(shù)換算即可。但對鉆孔而言,一般都有天頂角和方位角的偏斜變化,其礦體厚度換算較地表工程或坑道就略顯復(fù)雜一些,因此有三種計算方法,在此一并介紹,以饗讀者,供地勘同行參考使用。
在以往傳統(tǒng)方法的鉆孔礦層厚度計算測定中,分為以下的四種情況:
(1)當(dāng)鉆孔垂直礦層鉆進(jìn)時,且礦芯采取率為100%可直接丈量礦芯取得厚度的數(shù)據(jù)。
(2)當(dāng)直孔鉆進(jìn)、且與礦層呈角度截穿時,礦體真厚度可按下式計算:
m=L·cosα
式中:m—礦體真厚度;
L—鉆孔截穿礦層的長度;
α—礦體傾角;
(3)若斜孔鉆進(jìn),且與礦層走向垂直時(圖1),礦體真厚度計算公式如下:
m=L·cos(α-δ)
式中:m—礦體真厚度;
L—鉆孔截穿礦層的視厚度;
α—礦體傾角;
δ—鉆孔截穿礦層時的天頂角;
圖1 斜孔鉆進(jìn)中鉆孔方向垂直礦層走向時的斷面示意圖
(4)當(dāng)鉆孔截穿礦層處,鉆孔傾斜方向不垂直礦層走向時,礦體厚度按下式計算:
真厚度Mz=L·(sinδ·sinα·cosγ±cosδ·cosα);
水平厚度Mp=L·(sinδ·cosγ±cosδ·ctgα);
鉛垂厚度Mc=L·(sinδ·tgα·cosγ±cosδ);
式中:L—礦芯長度(視厚度);
α—巖礦層傾角;
γ—鉆孔截穿礦層處方位與礦層傾向間的夾角;
δ—鉆孔截穿巖礦層處的天頂角;
在新版的《固體礦產(chǎn)勘查原始地質(zhì)編錄規(guī)程(DZ/T0078-2015)》中,鉆孔礦層厚度計算推薦公式為:
真 厚 度Mz=L·(sinα·sinγ·sinδ±cosα·cosδ);
水平厚度Mp=Mz/sinα;
鉛垂厚度Mc=Mz/cosα;
式中:L—工程中巖、礦層長度(樣長或樣品段長度);
α—巖、礦層傾角;
γ—工程(樣槽)方向與巖、礦層走向的夾角;
δ—工程截穿巖礦層時的天頂角(工程與鉛垂線夾角);
上述公式中,當(dāng)工程與礦體反向時用“+”號,同向時用“-”號。
采用鉆孔巖礦心層面與礦心軸之最小夾角θ計算礦層厚度,公式如下(圖2):
真 厚 度Mz=L·sinθ;
水平厚度Mp=Mz/sinα或L·sinθ/cos(θ-δ);
鉛垂厚度Mc=Mz/cosα或L·sinθ/sin(θ-δ);
式中:L—鉆孔截穿礦層的視厚度;
α—礦體傾角;
θ—巖芯中礦體層面與巖心軸夾角;
δ—鉆孔截穿礦體時的天頂角;
當(dāng)鉆孔傾向與礦層傾向相反時,則公式括弧中為θ-δ;當(dāng)鉆孔傾向與礦層傾向相同時,則公式括弧中為δ-θ。
圖2 鉆孔方位不垂直礦體走向時的斷面示意圖
需要說明的是,該計算方法主要是根據(jù)1973年8月成都地質(zhì)學(xué)院與昆明工學(xué)院共同編寫的《找礦勘探方法》一書中167頁所講:“以上所述是厚度換算的一般公式,但并不是說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這樣計算。常常當(dāng)鉆孔中取出的礦心或巖心,其中層理較清楚,則只須在礦心或巖心中將層面與礦心軸之最小夾角θ測量出來,就可根據(jù)簡單的正弦函數(shù)關(guān)系算出礦層的真厚度了,即:m=L·sinθ?!绷硗?,通過實踐證明,我們認(rèn)為采用鉆孔軸夾角計算厚度是可行的。而且陜西省地礦局系統(tǒng)自70年代以來一直多年沿用至今,從無異議。
現(xiàn)以圖2所示的鉆孔方位不垂直礦體走向時的斷面示意圖為實例,對上述三種鉆孔礦體厚度計算方法進(jìn)行驗算和對比。
以圖2為模型,在圖面上量出的參數(shù)值如下:
真 厚 度Mz:35.7m;
水平厚度Mp:79m;
鉛垂厚度Mc:42m;
鉆孔截穿礦層的視厚度L:36m;
鉆孔天頂角δ:20°;
鉆孔巖芯軸夾角θ:78°;
礦層(視)傾角α:27°;
鉆孔方向與礦層傾向(勘探線方向)間的夾角γ:7°;
鉆孔方向與礦層走向間的夾角則為90°-7°=83°。
真厚度
Mz=L·(sinδ·sinα·cosγ±cosδ·cosα)
=36·(sin20°·sin27°·cos7°+cos20°·cos27°)
=35.69m
真厚度
Mz=L·(sinα·sinγ·sinδ+cosα·cosδ)
=36·(sin27°·sin83°·sin20°+cos27°·cos20°)
=35.69m
水平厚度Mp=Mz/sinα=35.69÷sin27°=78.61m
鉛垂厚度Mc=Mz/cosα=35.69÷cos27°=40.06m
真厚度Mz=L·sinθ=36·sin78°=35.21m(地質(zhì)塊段法估算資源儲量用此公式);
水平厚度Mp=Mz/sinα=35.21÷sin27°=77.58m(傾斜投影法及中段投影法多用此公式);
鉛垂厚度Mc=Mz/cosα=35.21÷cos27°=39.52m(水平塊段法估算資源儲量多用此公式)。
通過上述公式驗算結(jié)果可以看出:
計算方法一(傳統(tǒng)方法):采用4個參數(shù)5個三角函數(shù),計算出真厚度(Mz)為35.69m;計算方法二(固體礦產(chǎn)勘查原始地質(zhì)編錄規(guī)程推薦的公式方法):采用4個參數(shù)5個三角函數(shù),計算出Mz、Mp、Mc三個厚度,其中真厚度(Mz)為35.69m;
計算方法三(鉆孔軸夾角公式方法):采用4個參數(shù)和4個三角函數(shù),可計算出Mz、Mp、Mc三個厚度,其中真厚度(Mz)為35.21m。
(1)計算方法一和計算方法二重合性好,但計算公式略顯繁瑣;而計算方法三驗算結(jié)果與前二者誤差僅為1%,且可行性高,方法簡單。分析其誤差原因,主要是由于鉆孔深部礦層產(chǎn)狀及傾角的不確定因素所造成。
(2)鉆孔礦層軸夾角計算出的礦層厚度是鉆孔實際見礦點位置的厚度,也是地質(zhì)塊段法估算資源儲量劃分塊段的基本依據(jù)。鉆孔軸夾角是一個動態(tài)參數(shù),深部巖礦層產(chǎn)狀隨鉆孔彎曲變化而變化,因而基本排除了鉆孔截穿礦層處的礦層傾角α無法量取的不確定因素。故80-90年代已普遍采用鉆孔軸夾角計算礦體的真厚度。
(3)《固體礦產(chǎn)勘查原始地質(zhì)編錄規(guī)程(DZ/T 0078-2015)》第7頁“3.8.5.1探礦工程及剖面中巖、礦層厚度計算推薦公式”,公式中采用的“γ—工程(樣槽)方向與巖、礦層走向的夾角”參數(shù),是編制勘探線剖面圖必不可缺少的參數(shù),即“法線投影”,也是采用平行斷面法估算資源儲量的基本圖件。
(4)一般探礦工程(含鉆孔)厚度計算公式中,鉆孔截穿礦層處是很難獲取到巖、礦層的真傾角,公式中所用的礦層傾角多采用地表淺部的礦層產(chǎn)狀,或用別的方法(如用三點高程法)間接求出鉆孔穿過礦層處的礦層產(chǎn)狀要素,因此存在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因素。而采用軸夾角及鉆孔方向與巖、礦層傾向間的夾角cosγ函數(shù)就可基本排除上述公式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
通過前述三種厚度計算方法的分析、比較可以看出,只要鉆孔方位角與巖礦層傾斜方向間的夾角γ角度不超過10°時,其厚度計算誤差均在1%以內(nèi)。但就其繁簡程度而言,只要巖礦心層理較清楚,采用計算方法三(鉆孔軸夾角公式方法)計算真厚度方法最為簡單,也是采用地質(zhì)塊段法估算資源儲量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傊鲜鋈N計算公式視資源儲量估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側(cè)重,在現(xiàn)今的鉆探工藝水平及技術(shù)條件下,三者的估算精度均在可控制范圍內(nèi)。
致謝:筆者在編寫本文過程中,有幸得到漢中地質(zhì)大隊老總工牛錫禮高工、馬中平工程師等技術(shù)專家的審稿建議和熱情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誠摯謝意。